显然亲属辨认机制确实存在。任何文化中的任何人,只要他有同胞,都有这种同感,即当同胞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就会有一种充实感,而当无法尽力时就会有一种内疚感:曾经遭遇过同胞死亡的人都会体验到悲痛感。这些人不知道爱是什么,而且他们以亲选择作为回报。<br> 赖特所观察到的这个现象是存在的,但这是自然选择所形成的“亲属辨认机制”呢?还是人类文化的熏陶呢?或许二者都有。仅把它归之于自然选择无论如何是不完全的。赖特也认识到:“没有理由从自然选择的‘价值’中引申出我们的价值,没有理由认为自然选择‘认为’有用的就是‘好的’。”但赖特仍然缺乏正面引入社会文化对人的行为选择的影响。<br> 本书宗旨不在于批判社会生物学所存在的问题,相反本书借鉴了社会生物学的很多有意义的观点通过春秋时代的历史去考察人在社会中行为的动因与方式,进而揭示出孔子思想的特点与意义。<br> 我认为,社会生活的形式与智力发达的现实,使人类在行为选择上与动物产生了根本的不同。人类的社会生活形式使得实现自我生存与发展的途径变得曲折而复杂,人类智力的高度发达,也使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内容远远多于、复杂于动物,所以对人类个体来说,生存发展这个终极目标下,会有极为丰富的途径可供选择,这是人类个体在“如何利己”的选择上的自由;对何为自己的发展方向与目标,人们也会有极为多样的理解,这是人类个体在“何为利己”的认识上的自由。这两个自由的存在使人类个体的行为选择与动物有极大的不同。在下一节中,我们会看到,生存发展对人类来说绝不仅仅是肉体上的存在与生长、繁衍,而是具有了越来越多的精神内涵;获得自身生存发展的方式也不再是动物式的争斗。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