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明清文化人与昆剧表演艺术
昆曲不单是曲,更重要的是剧。作为流传数百年的剧种,它在舞台表演上也受到文人的深刻影响。
昆剧是在南戏和元杂剧之后崭露头角的。在早期南戏演出中,我们没有看到文人介人其舞台活动的文献记录。当时的演出形态留下了宋杂剧的滑稽调笑,诸宫调的说唱,民间杂技杂艺相混合的特点,虽然有的表演极富创造性和想象力,但因没有文化人的总结,尚未形成自觉的意识,也就缺乏理论的建树。元杂剧的舞台表演重点在唱,所以它的乐论、曲式结构论十分发达。元杂剧也重念白、科介、做工等表演艺术,所以也出现了胡祗通提出的“九美”齐备说。如讲究“姿质浓粹,光彩动人”,“举止闲雅,无尘俗态”,“心思聪慧,洞达事物之情状”,“语言辩利,字句真明”,“歌喉清和圆转,累累然如贯珠”,“分付顾盼,使人解悟”,“发明古人喜怒哀乐、忧悲愉佚、言行功业,使观者谛听忘倦”等等①。如此“九美”齐备,确是对演员的形体、修养、演唱技巧、表情动作都作了很深刻的概括,是文人化的元剧表演论的主要成果。
相对于宋元难得一见的表演艺术论而言,明清文人对昆剧表演艺术的关注要热情得多,研究深入得多,理论遗产也丰富得多。我们翻开昆剧史就可以看到,昆剧与“家班”的关系非常密切。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