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备课篇
主题一 研读课标
二 案例
3.四年级数学“可能性”
有效的数学教学首先依赖于教者对教学内容的全面把握,没有这种全面把握和宏观视野,教学只能如“风中的蒲公英”,随意游走,没有着陆的根。记得多年以前曾流行这样一句话:“教了六年级,才能算个完整的数学老师。”话中之音,一个数学老师,只有任教过毕业年级后,才会对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而对所教教材系统的整体掌握,又将对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出台时,已经初步明确了各个学段数学学习的知识要点,因而,在各种版本的新教材编写时,是特别注重内容的分解和板块链接的,层次感、整体感都很强。
在一次听课中,笔者到四年级听了一节数学课,课题是“可能性”,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认识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这是在三年级上册学生认识可能性相等和可能性有大小的基础上安排的,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可能性和可能性大小的体会,使学生联系,初步学会用可能性知识预测简单游戏的结果。然而并没有引导学生对游戏结果的公平性进行学习,上的是四年级的课,教的却是三年级的内容。
“可能性”是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学习内容,在苏教版二、三、四、六年级的教材中均有出现。教材编排不仅在取材上以“蒙眼摸球”的相似情景贯穿前后,体现出很强的连贯性和整体感,而且在教学要求上也是逐渐提升,各有侧重的。二年级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操作、观察和比较,初步感知“可能”“一定”“不可能”等现象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能够使用这些术语表达特定情境中的数学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