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学困生心理特征与教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071442
  • 作      者:
    李献林,张淑清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教育要时刻关注每个个体,始终关注每个个体,让学生成功学习,成功做事,成功成才,成功创业,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展开
作者简介
    李献林,男,1963年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河北曲周县人。现任曲周县文化教育体育局局长、中国教育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农村教育分会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曲周教育改革实验区管理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农村素质教育理论和全程成功教育的实践研究,有关“三三三”人才培养模式和“2+1+2”分流教育模式的研究论文曾多次在《中国教育学刊》、《中国教育报》、《教育实践与研究》、《河北教育》等刊物上发表,著有《“三三三”人才培养模式操作指南》、《学困生心理特征与教育》等专著,主编了《习惯与养成》、《个性发展教育》等多本公开出版的校本教材。
展开
内容介绍
    我国有13亿人口,其中8亿在农村,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62%,这是一个基本国情。中国要全面实现小康,全面实现现代化,农民的小康、农村的现代化至关重要。我国有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1.7亿,其中农村学生1.4亿,农村学生占学生总数的82%。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关系到8亿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可以说,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农村教育的发展就没有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的确立。<br>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实施,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呈下降趋势,回流学生增加。但是,新形势下因学习困难带来的辍学现象却有增无减。<br>    教育要时刻关注每个个体,始终关注每个个体,让学生成功学习,成功做事,成功成才,成功创业,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br>    《学困生心理特征与教育》从感知觉特点、记忆特点、思维特点、注意特点等学困生心理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和论述,体现了当前学术界对学困生问题研究的最新成果。本书不但适用于一线教师和家长,对从事此方面研究的专家、学者也会大有裨益。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学困生概述<br>    第一节 “学困生”的界定<br>    一、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概念<br>    (三)着眼于学习困难所造成的结果的概念<br>    学校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较多地从学生的学习结果来区分他们的不同类别,于是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形成了一些与上述概念不同的外延较广的称谓。<br>    1 学业不良学生<br>    这是苏联教育界常用的一个术语,指的是学习成绩低下的学生。学业不良的确定与评价和参照标准有关。根据不同的标准,学业不良可以分为相对学业不良、绝对学业不良和成绩不足三个类型。以一个特定群体的平均学业成绩作为参照标准,明显低于平均水平的即为相对学业不良。按照这种方法,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都可以区分出比例大致相同的学业不良的学生。以规定的教学目标作为评价的参照标准,达不到教学目标者即为绝对学业不良。在我国以及一些在教育体制上实行集权制的国家里,人们常常以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作为衡量的标准。这时,办学水平不同的学校之间学业不良学生的人数有很大的差异。当我们以学生个人的能力水平为评价的参照标准时,如果学生的实际学业成绩明显低于从他的能力来看应能达到的水平,也可视为学业不良,这种现象一般称之为成绩不足,又称为低成就或个人学业不良。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使用学业不良学生这一概念取的是第二种类型,即指在学习过程中所达到的实际学习水平(通常由多项学习成绩反映出来)明显低于预期标准的学生。这一标准主要是指被社会所认可的关于某一学科知识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br>    ……
展开
目录
    序言<br>    第一章学困生概述<br>    第二节“学困生”的界定<br>    第二节学困生研究的发展阶段<br>    第三节学困生的实证研究及矫正模式<br>    第四节学困生的成因<br>    第五节研究学困生教育问题的意义<br>    <br>    第二章学困生的感知觉特点与教育<br>    第一节感知觉概述<br>    第二节感知觉的规律<br>    第三节学困生的感知觉特点与教育<br>    <br>    第三章学困生的记忆特点与教育<br>    第一节记忆概述<br>    第二节记忆过程的规律<br>    第三节学困生的记忆特点与教育<br>    <br>    第四章学困生的思维特点与教育<br>    第一节思维概述<br>    第二节思维的基本过程与形式<br>    第三节学困生的思维特点与教育<br>    <br>    第五章学困生的注意特点与教育<br>    第一节注意概述<br>    第二节注意的一般规律<br>    第三节学困生的注意特点与教育<br>    <br>    第六章学困生的情绪、情感特点与教育<br>    第一节情绪与情感概述<br>    第二节情感的分类<br>    第三节学困生的情绪、情感特点与教育对策<br>    <br>    第七章学困生的意志特点与教育<br>    第一节意志概述<br>    第二节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与品质<br>    第三节学困生的意志特点与教育对策<br>    附录一意志品质自测简易量表<br>    <br>    第八章学困生的个性倾向特点与教育<br>    第一节个性概述<br>    第二节动机与学习动机<br>    第三节学困生的个性倾向特点与教育对策<br>    附录二  中学生学习动机量表<br>    附录三  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综合测评量表<br>    <br>    第九章学困生的人格特点与教育<br>    第一节人格概述<br>    第二节人格理论<br>    第三节人格的形成<br>    第四节学困生的人格特点与教育<br>    <br>    第十章学困生的能力特点与教育<br>    第一节能力概述<br>    第二节能力的种类和结构<br>    第三节学困生的能力特点与教育<br>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