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自塑教育的背景
第一节 自我教育是本真
1.正常的人先天具备自我教育潜质
我国古人常以树木类比树人,这不仅通俗而形象地说明了育人的特点,而且浅显而深刻地道破了受育者的特性。幼嫩的树苗之所以能够存活,经受风霜雨雪,抗击寒热虫兽,茁壮成长,参天蔽日,期间固然离不开入的浇灌呵护,但首先是因为树自身有着吸收、发育、成长的潜能。同样,人之所以有可育性,是因为,一个健全的人,从他有自己的思维、语言、感觉(眼、耳、鼻、舌、身)能力之后,他便有了对外在世界的好奇感,有了自己想认知、参与、获得的思想追求与情感欲望,人的这种想获得的本能,就是人能够受教育与自己教育自己的潜质。
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早就指出:“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荀子?解蔽》)“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荀子?性恶》)他认为,能够认识事物,是人自身具备的本性。人之可学而能,可事而成,源于“凡以知,人之性”。韩非子也说:“聪明睿智,天也;动静思虑,人也。人也者,乘于天明以视,寄于天聪以听,托于天智以思。”韩非子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天然的属性,它的产生有赖于人的天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在进入学校教育体系之前,其心智已经通过外部活动和逐渐的内化心理运算有所自我建构与生长,即具备了要学要好的自我激励与教育的潜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