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方兴未艾的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的缘起
人力资本理论的概念,其实古已有之。中国先秦和古希腊群星闪耀的哲人中就有多人在流芳百世的论说集中这样或那样地提及了教育在提高个人能力方面和促进国家富强方面的作用,这其实就是最朴实的人力资本理念。例如,《左传》中描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就提及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对于富国强兵的重要性,这里的“十年生聚”就是指通过多年的生育来积聚人口数量,而“十年教训”就是指要用多年时间去教育、培训民众以提高人口质量。
同样,教育的人力资本理论功能也很早就进入了经济学家的视野。早在17世纪中叶,被马克思称为“政治经济学之父”、统计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1623-1687)就将人的“技艺”视为土地、物力资本和劳动之外的第四个特别重要的生产因素,并认为复杂的劳动比简单劳动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此后,被喻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在被认为“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的《国富论》一书中将一个国家全体居民所获得的全部有用技能都看作是一种明确的资本形式并进行了成本一收益的逻辑分析——“学习一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所费不少。这样费去的资本好像已经实现并且固定在学习者身上。这些才能对于他个人自然是财产的一部分,对于他所属的社会,也是财产的一部分。工人增进的熟练程度,可和便利劳动、节省劳动的机器和工具同样看作是社会上的固定资本。学习的时候,固然要花一笔费用,但可以得到偿还,赚取利润。”(亚当·斯密,1776)随着经济学理论的不断发展,经济学家认识到教育不仅是一种对个人的投资而且还是一种国家层面的投资。比如,剑桥学派的创始人即剑桥经济学系的创建人艾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于1890年在其经典之作《经济学原理》中不仅充分认识到了教育和培训对个体的重要作用,认为仅仅将教育当作一种投资,就能“使大多数人有比他们自己通常能利用的大得多的机会……依靠这个手段,许多原来默默无闻而死的人就能获得发挥他们潜在能力所需要的开端”;而且还认识到了教育的巨大溢出效应,指出“一个伟大的工业天才的经济价值,足以抵偿整个城市的教育费用”、“在许多年中为大多数人举办高等教育所花的一切费用,如果能培养出像牛顿或达尔文、莎士比亚或贝多芬那样的人,就足以得到补偿了”,并进一步指出“投资在人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投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