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吾编《文艺周刊》
1933年9月初,留学法国的李健吾回到阔别已两年的古都北平,先住在七叔李少白家,不久,与恋人尤淑芬举办婚礼后,购定了崇文门内盔甲厂甲一号的住所,就从七叔家搬了出来。原先是一个人生活,如今身边多出一口,还辍学在家,自己一时又未找到合适的工作,生活的负担便日显沉重了。好友杨振声、朱自清看出了李健吾的难处,推荐其到胡适主持的编译委员会工作,任务是撰写《福楼拜评传》并翻译《福楼拜短篇小说集》。那一时期,李健吾的笔力甚健,不时给《大公报·文艺副刊》写稿,他苦苦笔耕着,接连创作了剧本《梁允达》、《这不过是春天》。此外,还接受了《华北日报》副刊《文艺周刊》的编辑工作。
《华北日报》是上世纪30年代我国北方较有影响的一份官办报纸。李健吾主编的《文艺周刊》创刊于1934年4月2日,在每周的星期一出版。每次以4开的幅面发表一整版作品,来稿直接寄到他在盔甲厂的住所,在创刊号上,李健吾撰写的《发刊词》,提出了编刊要“各树一帜”的观点,联系当年正是“京派”与“海派”争论得颇为热闹的时候,他接手编辑这样一份刊物,显然有为“京派”助阵的意思。今天看来,这篇文章的价值,不在观点的提出,值得欣赏的倒是作者那曲折有致的文笔。该文未见收入李健吾的任何著作,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流逝,若任其湮没,将是十分可惜的。(《发刊词》见附录)
《文艺周刊》既登创作,也载译文,举凡读书随笔、山水游记、新诗创作等都可在这里占有一席之地。该刊发表的重要作品有:岂明(周作人)的《花镜》、俞平伯的《古槐梦遇》、梁宗岱的《蒙田论文选译》等。当年十分活跃的批评家朱光潜、李长之分别写了《中国的律诗何以趋重排偶》、《论作家与批评家》。文坛新人何其芳、李广田也有诗文在该刊上发表,那时他们还都是在大学里读书的学生。从上面这阵容整齐的作者名单看,不难得出李健吾编的是一份“京派”刊物,但编者发稿并非仅限于“京派”,如吴组缃以《嫩黄之忆》为总题发表了三首诗,可很难把他划归到“京派”。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