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论
1.2 文献的产生
文献(图书、文书、档案)构成的基本条件是文字。我国的文字是从原始社会的刻画记号与图画文字逐渐演变而来的。文字是广大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约定俗成、共同使用的工具。考古发掘的材料证明,我国文字演变的时间是漫长的,要确切说明由哪一个人发明是困难的。此外,文字的产生要有一定的载体,这样才能使文字不断积累、不断流传。记载各种文字的载体,就是古代的典籍,也就是一般所说的文献。
1.2.1 汉字的产生
汉字产生对于中国文献(图书、文书、档案)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汉字是怎样产生的?是什么人发明的?对于这些问题,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最为流行的是“仓颉”造字说。
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广泛流传。《韩非子》、《淮南子》、《说文解字》等书中都认为仓颉创造了文字。司马迁、班固等史学家认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还有的史籍,如《论衡》中说仓颉长着四只眼睛,“仰观奎星圆曲之势,府察龟纹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文”。但是,对于一种独立发展又有相当久远历史的文字来讲,它是不可能由一个人在较短的时间内发明的。在原始社会,生产水平和文化水平都极为低下,文字的产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结绳记事、契刻、图画和刻画符号是文字产生的重要步骤),任何人都无法经历如此之长的过程,所以,“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荀子·解蔽篇》)仓颉造字之说是不可信的。古时候,创造文字的人很多,文字是众人发明的,而为什么单单仓颉的名字流传下来呢?因为他做了一些文字整理的工作。也就是说,在仓颉以前,文字已经产生,不过当时的文字还在初级阶段,殊体异形,没有定制,而仓颉的功劳正在于对这种形体不一的文字进行了整齐划一的工作,因此他的名字被人们世代称颂。
1.2.2 文献的产生
文字产生以后,相应的也就产生了文字的写刻工具及记录文字的物质载体。早期记录文字的载体有木石、陶器、皮革、甲骨、金属物等。
1.2.2.1 竹木
利用刻竹木记事也曾被古人采用。据先秦典籍记载,有“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尚书·多士》)、“文、武之政,布字方、策”(《礼记·中庸》)的说法。这说明先秦记载文字的还有竹、木等材料,我国少数民族以前留下来的一些长木板的旁边刻有深浅不同的缺口就表示不同的含义。云南省博物馆藏有土著世代相传的刻木。
1.2.2.2 金石
金指青铜器。先秦时期,青铜器包括生产工具、兵器、礼器、乐器、车马器、度量衡器等等,应用范围很广。统治者或贵族们凡遇有重要文件,或要昭告世人,或需流传后世,就记在青铜器上。人们把这种铸或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称“钟鼎文”、“金文”,它已经具有典籍的作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