誉流通产业结构与组织<br> 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中的自然垄断趋势<br> 二、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自然垄断的市场关联<br> 在问题分析以前,我们有必要对流通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作一些说明。这个问题的理论描述,可以按照美国经济学家席勒的“结构、行为、绩效”的分析模式来展开。流通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与否,往往可以通过商家的行为和绩效来验证。这里所说的行为,主要是指商家的投资规模和方向、经营管理方式、市场竞争手段等;这里所说的绩效,则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的内容,微观绩效是指商家的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宏观绩效通常是指与产业结构平衡、经济增长指数、总供给和总需求动态、物价指数等相联系的政府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状况。诚然,注重从微观或宏观两层次来研究流通产业的行为和绩效,的确能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其组织结构是否优化;但由于这样的行为分析只是涉及流通企业的内部性,而绩效分析只是涉及宏观层面上的外部性;因此,如果我们完全局限于这样的研究框架,并不能将涉及外部性的自然垄断与流通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问题联系起来。<br> 产业自然垄断主要表现为企业的资金和技术壁垒、产品市场的局部垄断、资产专用性、成本规定性、生产经营的外部性,等等。探讨流通产业是否有可能出现自然垄断,可以考虑从以上几个方面来认知。概括而论,当流通产业的某些商家(如连锁超市、百货业、仓储业等)的经营规模扩大以至于形成局部垄断时,资金壁垒和技术壁垒就会提高;单个商家就有可能比两个或两个以上商家低成本地提供一定数量的产品或服务;资产专用性也或多或少会在流通产业的诸如建筑、设备等物质形态上反映出来,并且也可能会出现有利于商定生产经营之局部垄断的外部性。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