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沿海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时空模式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0056380
  • 作      者:
    刘盛和,陈田,张文忠等著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沿海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时空模式》的作者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的支持下,对我国东部沿海的北京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典型地区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查,并运用GIS空间分析、信息图谱等先进方法,较深入地分析了我国东部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时空模式、动力机制及其资源环境效应。这不仅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的理论与方法,而且对合理调控城市用地扩展、促进土地合理而节约集约利用具有较重要的实践参考价值。
展开
内容介绍
  《沿海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时空模式》以城市土地利用理论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采用GIS空间形态、聚类分析、信息图谱、统计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与文献综述、实地调研、政治经济学分析等定性分析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技术路线,对我国东部沿海的北京市、长江三角洲(上海市和绍兴市)和珠江三角洲等典型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扩展模式及动力机制进行了案例研究,旨在探寻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时空模式及分异规律;剖析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主导动力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分析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资源环境效应;提出合理调控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对策与建议。
展开
精彩书摘
  据统计,北京二环以内的普通商品房每平方米售价在7500元到12000元左右,三环以内为6000元至7500元,四环以内为4500元至6500元,四环之外也需要3000元以上,而j匕京市年平均家庭收人只有25000元,购买房屋无疑成为普通收入家庭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与此相对的是,商品房闲置现象日益严重,1998年北京市房屋闲置已经达到260多万m2。<br>    我国70%~80%的居民属于中低收入阶层,为了使这一收人类型的消费者能够买得起住房,必须要考虑他们的购买能力和预期收入。造成目前房屋闲置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房屋价格与居民收入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偏差,房地产开发商在建设之初没能充分考虑适合居民当前和预期收入水平条件下,房屋的市场空间和容量,以及不同经济收入群体对房地产市场的需求量。<br>    对于开发商而言,在市区建设高档住宅,每平方米的收益要高于在郊区建设低档住宅。但目前我国没有形成足够的高收入群体,因此,高档住宅闲置率最高,相反在郊区一些经济实用住宅闲置率却很低。这一现象一定程度也反映了我国不同经济收入群体对住房需求的容量。在地价相对便宜的区位,大量开发适合于普通收入群体消费需求的住宅空间,是激活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最佳途径。同时,通过城市土地空间职能置换,在一些区位优越的空间发展新兴第三产业,对促进城市经济整体发展意义重大。<br>    在我国不同收入阶层对住宅区位选择的模式尚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如上文所述,在西方发达国家一般高收入阶层多居住于环境质量优良的郊区,低收人家庭则多居住在环境条件较差的市区。我国由于公共交通设施尚不发达,个人拥有汽车量还很低,另外,郊区的综合社会服务水平较差,因此,市区仍然是高收入家庭的首选区位空间。相反,郊区由于地价低廉,房屋价格相对符合普通居民的收入水平,因此,郊区住宅则是我国普通收入家庭的主要选择区位空间。但随着交通条件和其他社会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私家车的普及,郊区住宅的居住主体也将会相应发生变化。为此,新的住宅区开发,既要避免盲目照搬西方模式,在郊区大规模开发高级别墅,也要同时看到住宅区位选择的一般性发展规律。<br>    2.社会群体与住宅区位选择<br>    社会群体主要是指不同的职业(如文艺界、政府公务员、教师和工人等)、年龄阶层(如青年、中年和老年)、民族和宗教团体等。不同社会群体的居民倾向于选择特定住宅区位空间。一般相同职业的社会群体在住宅区位空问选择行为上具有类似性和趋同性。如北京回龙观接近于海淀区,将来有轻轨电车与中关村相连接,因此,40%购房居民为科技、文化和教育界的知识分子。相同民族或宗教团体的居民也倾向于在特定的区位空间居住。同一群体在特定的区位空间集中,一是便于日常生活和文化交流;二是有利于获得相关的知识和信息;三是彼此之间具有一定的认同性,从自身安全和心理要求出发,在购房时尽量选择相同社会群体的居住空间。   ……
展开
目录
  序<br>    前言<br>    第一章 国内外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研究进展<br>    第一节 土地利用变化(LUC)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br>    第二节 国外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进展<br>    第三节 国内城市土地利用研究进展<br>    <br>    第二章 城市土地利用研究的基本方法与理论<br>    第一节 历史形态方法与生态学派<br>    第二节 空间经济学方法与经济区位理论<br>    第三节 行为分析方法与社会行为学派<br>    第四节 政治经济学方法与政治区位学派<br>    第五节 城市土地利用理论研究进展评析<br>    <br>    第三章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空间分析测算模型<br>    第一节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空间涵义<br>    第二节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空间分析测算模型<br>    第三节 案例分析与结果比较——以北京城市边缘区为例<br>    <br>    第四章 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动力机制<br>    第一节 不同经济社会体制下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动力机制<br>    第二节 我国的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与“双轨制”的形成<br>    第三节 “双轨制”下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动力机制<br>    第四节 可持续性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管理对策<br>    <br>    第五章 城市居住区位选择机理与居住空间扩展模式<br>    第一节 居住空间研究的主要流派<br>    第二节 影响居住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br>    第三节 北京城市居民的居住空间偏好与选择机理<br>    第四节 北京市居住空间扩展模式<br>    <br>    第六章 城市外来人口聚居区的形成及其土地利用特征<br>    第一节 全国流动入口的变化特征及背景<br>    第二节 大城市边缘区流动入口聚居现象及其特征<br>    第三节 城市外来人口聚居区的形成机理<br>    第四节 城市外来入口聚居区的土地利用特征及形成机制<br>    <br>    第七章 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时空模式与动力机制<br>    第一节 北京城市土地资源及利用条件<br>    第二节 北京城市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br>    第三节 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历史演变与空间分异<br>    第四节 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时空模式<br>    第五节 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驱动力分析<br>    第六节 促进北京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管理对策<br>    <br>    第八章 上海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动力机制<br>    第一节 上海城市土地利用现状<br>    第二节 上海市土地城市化的时空扩散特征<br>    第三节 上海市中心城用地空间结构演变<br>    第四节 上海市中心城内部用地变化分析<br>    第五节 上海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br>    <br>    第九章 绍兴地区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过程及其影响因素<br>    第一节 绍兴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br>    第二节 绍兴地区城乡建设用地的时空演变<br>    第三节 绍兴地区城乡建设用地扩展的驱动力<br>    <br>    第十章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体演变的时空特征与动力机制<br>    第一节 城镇群体发育的自然基础<br>    第二节 城镇群体的时空演变过程及动力类型<br>    第三节 城镇用地扩展的区域类型及其与城市化发展的空间耦合<br>    第四节 典型样区城镇群体时空演变的信息图谱剖析<br>    <br>    第十一章 城市空间扩展的资源环境胁迫效应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管理对策<br>    第一节 城市空间扩展的资源胁迫效应<br>    第二节 城市空间扩展的环境胁迫效应<br>    第三节 典型案例研究<br>    第四节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管理对策<br>    彩图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