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海尔总裁杨绵绵的故事
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在2002年实现全球营业额711亿元,建立起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设计网络、制造网络、营销与服务网络。现在拥有设计中心18个,工业园10个,营销网点58800个,服务网点11976个。海尔产品已进入欧洲15家大型连锁店的12家、美国10家大型连锁店的9家。
海尔目前在全球白色电器制造商中排名第五,海尔冰箱在全球冰箱品牌市场占有率排序中跃居第一。该集团的十几个成功案例被收进哈佛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等世界著名学府的MBA案例库,成为全球商学院的通用教材。
在海尔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中,人们的目光经常关注在它的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身上,而我今天要介绍的,是在这位伟大的执行官背后的一位默默无闻的女性——长期担任副总裁的杨绵绵女士。
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海尔背后站着张瑞敏;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张瑞敏的背后站着杨绵绵。作为张瑞敏的“黄金搭档”和助手,杨绵绵为海尔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
第一,张瑞敏的“黄金搭档”——站在成功男人背后的默默无闻的女英雄女性经理人的领导能力和竞争力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市场经济的风口浪尖里磨炼和摔打出来的。
生意场中,激烈的竞争过程往往让人们忘记了性别的差异,但是仔细分析后,人们发现很多女性管理者有许多非常优秀的品质。
她们不一定是最聪明的,也不一定是能力最强的,但她们一定是对工作最投入的、最认真负责的。所以她们往往更容易在企业中获得赞赏与成功。
杨绵绵长期作为企业的第二把手,她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辅助一把手张瑞敏的工作,执行一把手的指令和决定,同时及时反馈在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执行中可能出现的偏差。
在这方面,海尔集团的杨绵绵是女性职业经理人的典范。
海尔从濒临倒闭,到成长为中国家电第一品牌,凝聚着她的贡献:海尔更新管理模式、锻造企业文化、实行国际化战略的新跨越,她又站在了最前头。
虽然功勋在身,但杨绵绵仅仅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参与者。这就是她的品格:平和而执著。
在她身上,艰苦奋斗的美德、爱岗敬业的忠诚和开拓创新的魄力,同时闪光。在美国《财富》杂志2004年公布的最新商界女强人榜中,海尔集团总裁杨绵绵名列第八位。
如果说,在海尔发展历史的每一个重大关头,身为统帅的张瑞敏,总能用自己的高瞻远瞩的视野、创新性的思维作为指明海尔前进方向的话,那么,作为“黄金搭档”和助手的杨绵绵,总是坚定地发挥着第一个倡导者、实践者,推动者和执行者的作用.将张瑞敏的思路和海尔战略迅速付诸实践,而且是创造性地实践。
张瑞敏曾经这样评价过杨绵绵:“杨总裁最大的特长在于,本来期望的是二,但她可以发挥到十。”
而杨绵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描述自己的角色:“张首席是个经营思想家,他的许多思想首先来自于创新性的实践,但他又是个实践发动者,不断将新的经营思想推向实践,而我就发挥着第一层实践的作用,然后我再不遗余力地层层传递下去。我只是一个传递新理念、新思想的奔跑者。”
从这个意义上说,杨绵绵的奔跑,是以“追求卓越”为目标的“第一实践者”的奔跑。这位“第一实践者”在海尔发展史上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每一个重大关头,都义无反顾地站在最前列。
这种创新者的奔跑,最能体现在1988年她亲自主持搭建的海尔电子商务平台上。这一平台的建立,为海尔国际化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创造了满足个性化需求的B282C全新营销模式,这一模式,为海尔迅速适应网络化时代、不断创造个性化市场提供了先机。这种创新者的奔跑,还体现在杨绵绵对海尔进行的“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方面。
这个“市场链”再造流程,获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特等奖,并被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做成案例,放入欧洲管理案例库。虽然市场链和流程再造是海尔的发展历程中最艰苦、最困难的创新,但是杨绵绵认为,这是打破原有结构、;中破原有观念的创新,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就必须推行的一种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经营模式和理念。否则,海尔将不进则退。
在创新的过程中,必然要大幅度调整旧有的利益格局,建立一种新的利益格局,身处前沿阵地的杨绵绵要面对多大的压力和阻力,可想而知。
这种压力首先来自外部。那个时候,疲惫一天的杨绵绵回到家里,经常还要面对来自老朋友、老同事、老同学的游说——为原来的供应商说情,但一切以企业为重的杨绵绵,坦然面对,反复解释,但绝不让步,最终还是说服和感动了许多人。
这种压力也直接来自内部。效率优先为目的的市场链的推行,又直接影响了企业内部部分员工的利益例如,切掉了企业内一些低效率的岗位,原有的人要下岗、要去竞争新的岗位,自然也有许多人不能承受和理解,但身为变革者和变革推动者的杨绵绵,以咬住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毫不动摇地实施着一系列变革举措。
杨绵绵在和记者谈到市场链“变革史”时,是这样总结的:“今天看来,我们幸亏推行了市场链和流程再造,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解决了许多问题,许多问题也在改造中得以发现并解决,而这些问题在旧结构下是很难发现的。因此,这种再造具有很大的革命性,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与原来有本质性的不同,唯有此,我们才可以轻装上阵,去迎接新的目标和挑战。”
第二,在执行中狠抓细节——“一根头发丝”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85年,中国经济改革刚刚开始不久,张瑞敏和早期创业者们,率先举起了质量大旗,鲜明地提出实施名牌战略,并将其作为海尔创业时期的最大目标,和企业长期生存发展的前提。
作为海尔CEO的得力助手,杨绵绵主抓质量工作.她是“狠抓质量”,这一战略的积极推动者和领导者。
人们还记得1985年,发生在海尔的“砸冰箱”事件吗。这一事件不仅成为海尔发展史上的经典案例,而且已放入众多国际著名商学院的MBA案例库。
作为海尔创业史上的一个镜头,杨绵绵无疑是当时的主要导演者之一,她用一把有形的锤子,砸醒了全体干部职工的质量意识,第一次在中国企业的员工中树立起争创一流的观念。
如果说,在海尔的创业史上,张瑞敏是一个管理理念的创造者、创新者的话,那么杨绵绵更像一个“布道者”,将张瑞敏的思想传播到企业的每一个角落,她所传播的种种理念——“质量之道”“名牌之道”“生存之道”“发展之道”,是今日海尔文化的最早雏形。
“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优秀的产品是优秀的人干出来的”等海尔理念,已经为今天的许多经营者所熟知和理解,但在当时要形成这样一种共同的企业理念,要孵化一种全新的企业文化,却要付出一个“布道者”的毅力和耐心。
在创业初期的日日夜夜里,杨绵绵非常注意细节管理,几乎每天都在用眼睛巡视这个企业,巡视着一条条生产线,巡视着每一个岗位,正是那些根本不起眼的小小细节和繁杂的基础质量工作,像堆砌金字塔的数百万块基石,奠定了今日“中国海尔”这一品牌。
一次,杨绵绵在分厂检查质量工作,在一台冰箱的抽屉里发现了一根头发丝。她立即召开全体相关人员会议。有的职工说,一根头发丝不会影响冰箱的质量,拿掉就是了,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但杨绵绵斩钉截铁地告诉在场的干部职工:“抓质量就是要连一根头发丝也不放过!”今天,我们已经听到了千百个海尔员工抓质量一丝不苟的故事,而这千百个故事的序言,就是那个“一根头发丝”的故事。
一根头发丝的重量几乎可以忽略,但在今天的海尔人眼中,那一根头发丝,却和436亿元的品牌价值有着同等的分量。
正是由于有这种精神,海尔冰箱在1988年就获得了中国家电冰箱史上的第一块国优金牌;1991年海尔又获得了“全国首届十大驰名商标”。如今,海尔已成为世界企业高质量的品牌象征,2001年海尔品牌价值评估为436亿元,是中国家电行业第一品牌。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