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共分上、下两编。上编共有四章。第一,《研究》确实有先秦材料来源。第二,全书材料性质,有“撰述”、有“编纂”,也有流传中的材料变化。本书编纂类文献,体现了先秦时期“丛”、“林”文献的基本特色;撰述类文献,则体现了本书作为“传”、“记”体式的特色。第三,本书文本变化,对人名、地名并无很大改变。这些人名、地名,大多符合先秦两汉史书记载,基本可以作为研究先秦两汉历史文化的依据。第四,考察《孔丛子》的版本与流传,说明本书在流传中发生的篇卷分合与版本差异。
下编是综合性研究,包括《孔丛子》中的家学、文学与学术文化问题。《孔丛子》与孔氏家学的关系最为密切。本书涉及孔氏家法、家风与家学等思想观念,体现了孔氏家学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孔氏子孙的学术思想自有传承,且与思、孟、荀及稷下学术有关。其中的典章制度,与先秦两汉典籍记载不悖,可以作为研究先秦典制的参考资料。
展开
——北京大学教授 傅刚
本书选题属于学术前沿问题。作者能够将文本放置在当时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中进行深入研究,涉及到文学、历史、文化等各个方面,思路比较开阔,文献功底扎实,论述不乏新见,属于集大成之作。
——清华大学教授 孙明君
作者能够注意结合典章名物制度来研究《孔丛子》,虽属初步,然而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扬之水
作者从人名、地名角度切入考察《孔丛子》的文献问题,这对于深入理解和把握《孔丛子》“伪书公案”或其他学术问题,都具有参考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吕微
本书是一部对《孔丛子》进行综合性研究的著作。著者对于历代判定《孔丛子》为伪书的诸多疑窦采取了逐代层累式的说明与解构,下了很大功夫;对于孔子论《诗》材料的梳理、对于孔子《诗》学在战国秦汉之际的传播,以及对于孔臧生平与辞赋的研究等方面,都有新的论述。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吴光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