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区域宏观调控理论的基本框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603895
  • 作      者:
    谢士强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区域宏观调控理论的基本框架》通过借助设定未来经济区个数最优确定模型、实证处理修正后的凯恩斯宏观调控模型和利用经济相关系数位置等同原则假设,最终推演出我国未来经济区划方案,初步解决了现有经济区划与区域调控理论基础两张皮情况。再采用逆推法分析区域财政货币政策之间的博奔情况,并结台经济内在联系,推导出区域利率整合机制、区域货币整合机制、区域税率整台机制和区域政府支出整合机制等八种区域整合机制,最后措建起了区域整合机制框架及其在我国的设想,继而提出了经济空间民主性思想,为政府有效干预区域经济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
作者简介
    谢士强,江苏睢宁人,先后攻读武汉大学工学学士、广西大学金融学硕士、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系统研究会副秘书长。研究方向为:现代计划经济理论、经济运行与宏观调控和金融。自就读硕士以来,不仅参与撰写了多个省部级课题,翻译出版了《金融危机真相》一书,而且还在《金融研究》和《财经问题研究》等多种经济类核心期刊、报纸上发表文章。
展开
内容介绍
    针对区域经济严重失衡的客观背景,依托凯恩斯宏观调控理论,作者探索构建了区域宏观调控理论的理论基础。在确定政府的核心目标是实现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前提下。经过修正构建包括区域政府在内的宏观调控理论模型、假定经济区域个数已定和推算确定区域经济发展目标,认真分析了财政货币政策区域不对称效应及其机理。随后,通过借助设定未来经济区个数最优确定模型、实证处理修正后的凯恩斯宏观调控模型和利用经济相关系数位置等同原则假设,最终推演出我国未来经济区划方案。初步解决了现有经济区划与区域调控理论基础两张皮情况。再采用<br>    逆推法分析区域财政货币政策之间的博弈情况。并结合经济内在联系,推导出区域利率整合机制、区域货币整合机制、区域税率整合机制和区域政府支出整合机制等八种区域整合机制,最后搭建起了区域整合机制框架及其在我国的设想。继而提出了经济空间民主性思想,为政府有效干预区域经济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
精彩书摘
    1.问题的提出<br>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不管是在改革开放之前,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所处的特定发展阶段决定了“模仿”是不可回避的时代特征,既包括理论上的,也包括实践上的,就是有一些创新火花,也并不很多。在西方经济理论大行其道,诸多经济学主流派的重点关注已取得成绩的今天,面对包括区域经济在内的各种严重失衡局面,我们也不得不反思既有的发展轨迹,以尽量寻求新的坦途。考虑到国内区域经济由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发展的趋势、国内外区域经济严重失衡无法很好地解决的历史教训和政府在其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如何前瞻性地构建跨省区的经济区域整合机制,促进国家宏观经济的平稳、持续、健康发展就成为时代的主题。而现有西方宏观经济调控理论的内在缺陷则为此理论的探讨提供了新的契机,毕竟其发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是总量理论而非结构理论,已有的结构理论因一脉相承而又与之不协调,其结果必然出现它在区域经济上的尴尬局面。尽管有些学者或官员略有触及,但也没有太多新意和深度,不是就特定区域而言,就是就现有行政区而言,更不必说从一国的宏观调控角度 加以系统审视了。若是再联想到目前我国所提出的区域统筹、和平崛起战略和国内与国外区域经济整合的巨大反差,那么,研究其理论基础《区域宏观调控理论的基本框架》也就势所必然了。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br>一、问题的提出和本书的意义<br>二、基本范畴的界定<br>三、研究重点、难点和主要创新点<br>四、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和结构<br>本章小结<br><br>第二章  相关研究的文献评述<br>一、关于区域宏观调控的文献评述<br>二、关于区域宏观调控理论基础的文献评述<br>三、关于财政货币政策区域不对称效应的文献评述<br>四、关于经济区划确定的文献评述<br>五、关于区域财政货币政策之间的博弈分析的文献评述<br>六、关于区域整合机制构建的文献评述<br>本章小结<br><br>第三章  区域宏观调控理论的理论基础<br>一、区域宏观调控理论的理论基础<br>二、区域宏观调控理论的基本假定<br>本章小结<br><br>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的确定<br>一、区域国民收入均衡决定模型<br>二、一国社会福利最大化函数<br>三、各区域国民收入最优均衡决定模型<br>本章小结<br><br>第五章  财政货币政策区域不对称效应<br>一、财政政策区域不对称效应<br>二、货币政策区域不对称效应<br>本章小结<br><br>第六章  经济区划框架的确定<br>一、未来经济区个数最优确定模型<br>二、凯恩斯宏观调控模型的修正<br>三、经济区核心调控省市的确定和经济区的划分<br>本章小结<br><br>第七章  区域财政货币政策之间的博弈分析<br>一、区域财政货币变量之间关系的确定<br>二、区域货币政策之间的博弈分析<br>三、区域财政政策和区域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与配合<br>本章小结<br><br>第八章  区域整合机制的构建<br>一、区域整合机制的其他类型<br>二、不同区域整合机制之间的区别与联系<br>三、区域整合机制的构建<br>四、区域整合机制在我国的应用<br>本章小结<br>第九章  结束语<br>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