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转型中国:社会公正观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093314
  • 作      者:
    张静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张静,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政治社会学、法律社会学、中国社会变迁。主要出版物有:专著《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利益组织化单位》、《法团主义:及其与多元主义的分歧》、《现代公共规则与乡村社会》、《社会学论文写作:学生帮助手册》;主编《身份认同研究:观念、态度、理据》、《国家与社会:研究及批评文集》;随笔《哈佛笔记》、《香港读书四年》。
展开
内容介绍
    《转型中国:社会公正观研究》是教育部跨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003)“转型中国的社会公正观”之研究成果。运用2005年以来收集的问卷、访谈、历史文献、财产纠纷和资产处置案例等资料,研究采用定性经验分析,《转型中国:社会公正观研究》的观察主题是社会成员持有的公正观念。包括:当人们对是否“公正”作出评价时,通常使用什么根据,其中是否存在共识性的核心价值几原则,影响其“公正感”的因素是什么,在不同领域的事项上面,人们的评价标准是否存在差异,在社会变迁及转型过程中,人们有关公正评价的价值和尺度是否发生变化,是什么样的变化。
展开
精彩书摘
    “自身作为”与“公共利益”
    问题提出
    在前面的论文中,杨琨发现,来自公有制单位的被访者,更多地偏好计划体制的生活环境,非公有制单位的被访者,更多地选择市场体制的生活环境。但是,他同样也发现,有不少来自公有制单位的被访者选择了市场体制的生活环境,同时,一些来自非公有制单位的受访者选择了生活在计划体制的环境中。选择“市场”和“计划”环境的人数比,在公有制企业是32.1%:57.1%;在非公有制企业是66.7%:20.8%;在行政和事业单位是51.4%:32.4%。
    已有研究
    怎样解释上述选择分歧呢?显然,受访者职业的所有制性质无法给出全部答案。
    大致上,以往对于中国人分配正义的研究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研究集中在主流舆论的讨论中:人们通过“公平”和“效率”来理解分配公正的原则。“标准的新古典福利经济学认为,公平和效率不可同时兼得,必须以两个步骤分别解决公平和效率问题”(林毅夫、刘培林,转引自姚洋,2004),“既能够快速发展经济,又能够使人民均享发展带来的利益,这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目标……但是能够解决好这两个问题的国家为数寥寥……正因为如此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是学术界长期关注的焦点”(林毅夫、刘培林,转引自姚洋,2004)。
    可以看出,这一视角认为,分配正义本身就包含两个对立的原则,即效率诉求和公平诉求,它们之间具有不可避免的张力。此种观点认为,效率的达致必然对公平产生威胁,公平的分配一定会有碍效率的提高,这时的公正具有较强的平均主义色彩。林毅夫和刘培林的观点虽然更进一步,认为,“公平和效率并不像人们说的那样互相割裂,而是共同受到一个国家(地区)所奉行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影响”.(林毅夫、刘培林,转引自姚洋,2004),但是不变的是,在他们那里,公平还是具有强烈的平均主义色彩。这显然不能解释人们对市场体制生活环境的选择和对多劳多得的坚持。
    ……
展开
目录
前言社会公正观研究
访谈研究
公正观访谈:初步发现
问题与假定
样本描述
生活意愿选择
生活意愿选择和个人特征
基本趋势小结
“自身作为”与“公共利益”
问题提出
已有研究
三种能力类型
主要原则:自身作为
“自身作为”原则的运用
辅助原则:公共利益
两个原则的关系
两个原则一致
两个原则不一致
两个原则交互框架的解释力

公正原则:通用性与专用性变迁
问题提出
公正原则的种类
公正原则:领域模式与序列模式
公正原则何以变化?
资料来源和分析框架
土地改革之前的公正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的公正原则
修正的领域模式:通用性与专用性的混合
分领域的序列模式:正当性秩序
影响机制:国家的角色
其他资源:回到不平等
结论与讨论

案例研究
不同关系中的衡平原则
“中国人的公正观”
关系分析的框架
疏远关系
亲近关系
对比和讨论

基于“比较”的公正观
西方政治哲学中的公正原则
传统中国乡土社会的公正观
乡村资产分配中的公正观
村民的差序资格
基于“比较”的公正观
平均与平等:历史纬度的比较
平均与衡平:村民之间的比较
结论与讨论

社会言论:正当性理据的变化
问题
预设和方法
三个案件及社会言论
正当性理据变化
潜在趋向
公共、个体、公民性
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