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质论与维度论的思路
中国人人格结构探索——人格特质六因素假说
张建新 周明洁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一 引言
人格特质理论是人格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支点。该理论认为,特质是构成人类个体人格的基本单元,可分为表层特质和深层特质(Allport,1937;Eysenck,1967)。表层特质会因人而异,但深层特质则在个体间存在着共同结构。深层的人格结构可以用分类的概念,或者用维度(或因素)的概念来加以界定。无论采用怎样的概念,特质理论的关键点就在于:首先承认人格特质是可以测量的,然后再在测量出来的特质基础上探索人格的结构。
人格特质理论在人格研究的历史上曾经一度沉寂,但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它又回来了(McAdam,1992)。使特质理论回到人格心理学研究中心舞台的一个重要突破,就在于西方多位研究者不约而同地发现,人格特质背后存在着一个五因素结构(Digman,1990;McCrae&Costa,1986,1987;McCrae,Costa,&Busch,1986;Noller,Law,&Comrey,1987;Peabody&Goldberg,1989)。众多的后续研究将其称为人格五因素模型(FFM),并不断重复验证该人格结构模型存在的合理性(Goldberg,1992)。因此,人格特质五因素模型风靡一时,导致许多研究者相信,五大人格因素就是人类个体行为背后的共同人格结构,具有人类普遍性。背负着历史使命的心理学家始终真诚地希望,他们也能够像物理学家和化学家那样,最终有一天会发现普适的心理结构(无论它是认知结构,还是人格结构),从而帮助揭开人类行为之谜。为了进一步验证人格特质五因素结构,后来的研究者便朝着两个方向继续探索,一方面他们努力探究人格特质的生物学基础,另一方面则广泛寻求该结构的跨文化研究证据(本文的探讨将主要集中在第二个方向上的研究)。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