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神药之殇:道教丹术转型的文化阐释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521044
  • 作      者:
    蔡林波著
  • 出 版 社 :
    巴蜀书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内容介绍
  《神药之殇:道教丹术转型的文化阐释》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主要研究了:“中古道教丹术转型”的历史内涵与发生时期之界定、炼丹术的文化生成逻辑及其精神本质、炼丹术之汇融于早期道教及其实践理性品格塑造、中古道教“丹术转型”的文化成因(上)——中古“心性论”思潮及其文化精神等内容。
  道教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诠释意义,在过去是长期被忽略或低估的问题。这可能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面对近代命运中国人所进行的文化反思,对道教等传统文化所持的强烈贬斥态度,已在事实上延续成为一种近代式的历史观;二是由于上述的原因,近代以来道教在中国社会各领域所占有的文化比重迅速下降,其现实生存及发展空间因而受到严重制约;三是西方科学技术和医学的传播,对古老的道教神仙学说和医学养生方术等信仰体系构成强烈冲击,而其教内并未出现应激性的变革,未形成适应性新形态。因此,道教在近代以来的中国文化主流中并未占据地位,未能成为社会主体人群的生活方式及其意义诉求的方式。
  事实上,这些问题强烈地制约着近代以来中国历史文化解释学的合理性,加之一些西化、崇儒、信佛之近代学者的排斥甚至谩骂,使道教在中国历史观察研究中的诠释意义,一直未获正视。这使许多人至今心存疑问:历史上的道教,对于中国历史和国人的内在世界、对于中国传统生活方式意味着什么?在整个文明机体中所占空间及携带的能量究竟如何?由于上述问题,要回答和理解这些问题所指向的历史事实,对于今人而言,已是艰巨之事。
展开
精彩书摘
  二 文化精神的逻辑一本书的角度
  实际上,“中毒说”的流行和凸显,乃主要因人们对道教外丹术的理解过分简单而致。为此,我们在这里必须指出人们在讨论道教丹术转型的成因时,隐存着的对“外丹”的认识误区。
  认识误区之一:过分强调外丹的现实荒诞性,而忽视其内在的逻辑合理性(尽管这是一种神学或仪式化的文化逻辑),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这一点,在前面讨论的关于丹药“毒性”问题的认识上,就是其主要表现。
  其实,在精神逻辑层面上,由外丹向内丹观念的转变过程,更主要体现为一种实践神学范式的转换。这一点,我们从一些原本醉心于服丹成仙的唐代文人的态度转变过程中,即可见一斑。如孟郊《求仙曲》云:
  仙教生为门,仙宗静为根。持心若妄求,服食安足论?
  铲惑有灵药,饵真成本源。自当出尘网,驭凤登昆仑①。
  在此,孟郊并没有简单指责外丹的“毒性”杀人,而是强调仙药难求,故当以“仙宗静为根”,即以修心静性为求长生成仙的正道。此显系受到了当时日盛的道教心性学之影响。
展开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导论
一 “中古道教丹术转型”的历史内涵与发生时期之界定
二 一个背景性的主题:“唐宋变革”与中国文化的“内转”
三 内在化与文化攫能性:解释理论的预设

第一章 早期道教炼丹术的形成及其文化精神
第一节 炼丹术的文化生成逻辑及其精神本质
第二节 汉代技术信仰思潮与炼丹术的兴起
一 炼丹术在汉代的兴起
二 汉代炼丹术兴起的知识、思想和信仰渊源
三 汉代的技术信仰与自然主义哲学思潮
第三节 道教炼丹术:作为一种外向攫能精神之文化载体
一 原始炼丹术之朴素工艺精神表现
二 炼丹术之汇融于早期道教及其实践理性品格塑造
三 葛洪与《抱朴子内篇》:对道教炼丹术之外向攫能精神的总结
四 陶弘景:基于炼丹实践经验的道教科技思想升华及成果

第二章 中古道教丹术转型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六朝至隋:丹术内涵之演变及其教内地位的下降
一 “世中岂复有白日升天人”:对炼丹术的怀疑意识之兴起
二 从《抱朴子内篇》到《真诰》:“丹”义之衍变
三 “内、外丹”概念之出现及意义
第二节 唐代道教外丹术的走势及命运归宿
一 《周易参同契》与唐代外丹术的“义理化”
二 从“高尚”到“卑俗”:唐代外丹繁荣背后的世俗化流变
三 外丹术的凋落与归宿——或另一种意义上的“转型”
第三节 “内丹道”的逐步确立与成熟
一 钟吕内丹道的形成和确立
二 张伯端的《悟真篇》及“南宗”的开创

第三章 中古道教“丹术转型”的文化成因(上)——中古“心性论”思潮及其文化精神
第一节 丹术转型成因的探讨:从“中毒说”到“文化根源说”
一 “中毒说”辨义
二 文化精神的逻辑——本书的角度
第二节 “心性论”思潮的兴起及其文化驱动力
第三节 道德化与内在化——中古“心性论”思潮的结局及文化精神

第四章 道教“丹术转型”的文化成因(中)
——内丹学的理论奠基及道术融合
第一节 重玄学与道性论:道教内丹学的理论奠基
一 “情灭而性在,形殁而神存”:生命本质观的变化
二 “遣之又遣、玄之又玄”:内在化的认识论机制
三 “坐忘契道”:修仙方法论的重塑
第二节心性论思潮与丹道探索的融汇
一 吴筠的“神仙可学论”
二 《养生咏玄集》:契重玄之理以合丹道
第三节 《易》、《老》互诠以解丹:唐宋内丹家的理论探索
一 “铅汞合神功,全在五行中”——初步比附阶段
二 “道之分有数,道之变有象”——全面转向阶段
三 “悟真意则象捐”——解构象数阶段

第五章 道教丹术转型的文化成因(下)
——无家可归:“外丹术”之文化异质性的形成
第一节 “命分殊途,显然异轨”:中世道教的分化发展
第二节 唐宋朝廷的崇道抑术及其影响
一 唐代:道举崇玄
二 宋代:“肃正道流
三 “道家之学,翕然一变”
第三节 对外丹术的普遍“规训”——工艺价值批判的维度
一 儒家的批判
二 佛教的攻讦
三 道教内部的抨击
第四节 “有为之真法”:“外丹”信仰实践者的最后反驳

第六章 “内丹外法”:内丹道之文化攫能方式的建构
第一节 “大道无言,内丹非术”
第二节 “内炼成丹,外用成法”
第三节 “以性摄命”,“道德为基”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