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概念阐释与研究范围
一、概念阐释
在传统中国社会中,民众的信仰图景十分复杂,为此研究者在使用概念时颇费思量。就我所知,国内学界先是有中国有没有“宗教”之争,后来在讨论释道之外的民众信仰时有过“民间宗教”、“民间信仰”、“大众宗教”和“民生宗教”等不同说法,海外学者则使甩过“folk religion”、“popular religion”、“diffused religion”、“local relgion”等概念。不同的概念反映了研究者理论、方法上的差异。在这些概念中,笔者比较倾向于使用“大众宗教”和“diffused religion”,这也是本书使用“民众祠神信仰”这一概念的原因之一。
当然,直接原因在于本书的讨论对象乃是民众崇奉的祠神,即地方祠庙、神祠中所供奉之神祗,我认为它们也是过去所说的“民间信仰”的核心。宋代以来的方志中,往往专设“祠庙”或“神祠”一门,来记载这些佛教寺院、道教宫观之外的地方性宗教活动场所,而本书的讨论基本是围绕祠神展开的信仰活动,用“祠神信仰”这一概念显然比较合适。
出于同样的考虑,本书没有使用“民间信仰”或“民问祠神信仰”,而用“民众祠神信仰”来指称这一研究对象,因为“民间信仰”有强调其信仰群体、价值观念等方面均为下层的意味,同时隐含着将此类信仰活动与释道区分的意思。事实上,传统中国社会的祠神信仰的信众涵盖了所有阶层,包括士人群体,并将儒释道的一些核心观念有机地融汇进来,所以使用“民众祠神信仰”较“民间信仰”似乎更具体、更合理,且表示不排除某些祠神所带有的释道色彩。
展开
——复旦大学文吏研究院教授葛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