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时期,周天子的力量已经衰微,虽然名义上其他诸侯国都是附属国,但它们的眼中已经没有这个宗主国了,既不向它朝贡,也不听它的指挥。
然而在这种大环境下,齐桓公却举起了“尊王”的大旗。
齐桓公以管仲为相,整顿国政,废除公田制,按土地的肥瘠,确定赋税,设盐、铁官和铸钱,增加财政收人,寓兵于农,将基层行政组织和军事组织合为一体,增加了兵源和作战能力,迅速成为华夏各国中最富强的国家。
在这种情况下,齐国似乎已经具备了一统天下的实力,但是管仲指出:周天子毕竟是传统上的“天下共主”,仍有号召力,如果公开抛弃他,取他的地位而代之,必然遭到各国诸侯的共同反对,不如表面上打起“尊王”的旗号, “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莫敢不听”。 “攘夷”是因为在周边少数民族的威胁面前,一些较弱小的诸侯国难以自卫,需要大国出面联合各诸侯国共同进行抵抗。
于是,齐桓公开始大会诸侯,帮助或干涉其他国家,抗击夷狄的侵扰,终于在周僖王j年(前679年)成为霸主。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年),齐桓公带领八个诸侯国的联军,以优势兵力迫使楚国服从自己,订立了召陵(今河南偃城)之盟。
后来,周王室发生纠纷,齐桓公又帮助太子姬郑巩固了地位。太子即位后,就是周襄王。周襄王为了报答齐桓公,在随后进行的“葵丘会盟”中,特地派使者把祭祀太庙的祭肉送给齐桓公,算是一份厚礼。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