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通心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1242805
  • 作      者:
    许金声著
  • 出 版 社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人有两种基本的生存状态:“独处状态”与“人际交往状态”。最好的“独处状态”是“存在性独处”。最好的“人际交往状态”是“通心”。“通心”的交往结果,应该是“双赢”,甚至“三赢”。“通心是道”。可以上升到一种人生哲学的高度。“通心”可以贯彻在人际交往的一切方面。“通心”,甚至可以推广到现在已经不在世上的人,推广到人类以外。“全人”就是最终学会了存在性独处和“通心”的人。本书是作者研究心理学20多年的力作,表达了关于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教练、心理治疗的新观念:“通心”。
展开
作者简介
  许金声,中国最早的人本心理学、马斯洛心理学、健康人格理论研究学者之一。中国最早的心理咨询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现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社会学所研究员、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1985年起在《心理学报》、《心理学动态》、《光明日报》等发表关于人本心理学、马斯洛心理学的论文和介绍文章共计150余篇。主要著作有《走向人格新大陆》、《活出你的最佳状态》、《人格三要素改变命运》、《唤醒大我》,译著有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自我实现的人》(译文集)、《洞察未来》,爱德华·霍夫曼《马斯洛传》等。 目前在学术上主攻心理学的第四思潮——“后人本心理学”,同时构建自己的心理学体系——全人心理学。近年来研究重点从理论转向应用,开发了以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为特点的“全人心理学·心灵成长工作坊”。
展开
内容介绍
  有鉴于此,“全人心理学”强调自己只是对待心理学的一种态度、一种价值取向,而并不是心理学的一种流派。它尊重任何一种心理学的流派,但并不在意自己是不是一种流派。它不排斥任何有用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但反对过分夸大任何一种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作用。它不反对心理学可以有自然形成的“主流”,但并不欣赏任何刻意声称自己是主流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它具有最大限度的开放性。很简单,当人们想要夸大某种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时候,他就相当于浮士德说“太美了,请停一下吧!”,那么他的灵魂也就输给了魔鬼靡非斯特。
  那么,“全人心理学”的治疗方法应该是什么呢?它与各种各样的治疗方法有什么关系?佛教讲“八万四千法门”,这可以理解为是说方法有八万四千个,不是强调具体数字,而是讲法门是不可穷尽的,不断发展的。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章 独处
  二、独处与孤独感
  独处往往伴随着孤独感,但独处并不一定就有孤独感。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也可以过得充实、投入而自在,完全没有孤独感,甚至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人。所以对于一个人独处的情况,还需要仔细分析。独处可以分为有孤独感的独处和没有孤独感的独处。
  独处时的感觉并不是只有一种,而是有很多种。
  孤独感常常伴随着多种负面情绪。人处于这种状态中时,有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感觉到自己孤身一人,没有人理解自己,没有人关心自己,没有人安慰自己,没有人帮助自己。在这种独处状态中,人们常常觉得焦虑、抑郁、烦躁、悲哀、无助、无奈等。
  独处时也可以是没有负面情绪的,而是积极的、健康的、充实的。例如,当处于存在性独处状态中时,其感觉就会与一般的孤独感不一样,它已经消除了一般的孤独状态中的强烈的匮乏感觉,它无需顾盼周围的环境,但又与周围的环境有一种融合、恰当的关系。
  长期以来,社会舆论对“孤独”甚至“独处”的评价一直都很低。“独处”常常被简单地认为是不好的事情,是需要避免的。如果一个人喜欢独处,人们常常会认为他性格孤僻或者是古怪。这是把“独处”与“孤独”混为一谈了。
  人们的这种价值观,与人类的需要满足水平以及生活状态有关。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角度看,长期以来,支配人们活动的需要主要都是匮乏性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最高不过自尊需要。对于匮乏性需要满足的追求,主宰着人类,占据了人类的大多数时间。人类的普遍人格是匮乏性人格。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个体的独处都是匮乏性独处。与此相应,人们的个体性、独立性、创造性发展不充分,还很少体验到其他的独处或者说孤独状态。人们对于独处的评价受着需要满足水平的制约,我们说,在社会发展的今天,需要重新来认识独处了。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两种生存状态
一、两种基本的生存状态/1
二、人的基本生存状态与需要满足层次/2
三、生存中能量的流动/3
四、决定能量流动方向的因素/5
五、人的需要满足的可塑性与人格三要素理论/5

第二章  独处
一、什么是独处?/7
二、独处与孤独感/8
三、匮乏性独处/9
四、匮乏性独处的分类/11
五、维持性独处/12
六、充实性独处/13
七、拜伦的《孤独》/15
八、存在性独处/16
九、尼采论太阳的孤独/19
十、一体意识、天人合一/21
十一、充实性独处的副作用/21
十二、独处与自恋/22

第三章  独处的出路
一、匮乏性独处的出路/24
二、独处与防御机制/25
三、独处与应战机制/26
四、尼采的“强力意志”/26
五、尼采与疾病/28
六、孤独感的艺术化/30
七、爱情中的孤独感/31
八、李后主/32
九、莱蒙托夫的孤独/34
十、辛弃疾对自己生存状态的总结/35
十一、陶渊明从交往走向独处/38
十二、我曾经对独处的体验/40
十三、我的知青日记/42
十四、黄昏时,我走向小河/44
十五、灵性的力量——与利玛窦通心/47
十六、耶稣、佛陀的独处/51
十七、关于独处的偏见/51
十八、充实性独处的出路/52
十九、“不住无为,不尽有为”/53

第四章  交往
一、纠缠/54
二、 纠缠的痛苦/54
三、琼玛与亚瑟/56
四、托尔斯泰在婚姻中不通心/57
五、人际交往中常见的纠缠状态/59
六、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60
七、冲突/61
八、迁怒导致冲突/61
九、纠缠状态的出路/62
十、维持性交往/63

第五章  通心
一、什么是通心?/65
二、“通心”能达到的至高境界/66
三、玛尔维达?梅琛葆与罗曼?罗兰/67
四、通心的分类/68
五、非帮助性关系中的“通心”/71

第六章  如何才能够通心?
一、“通心”的“黄金三要件”/73
二、一个普通的测验/76
三、什么是通心力?/77
四、通心力是一种“类本能”/77
五、“活在当下”与“通心”/79
六、通心的“公式”/80
七、唤醒大我公式/81
八、学会提问/82

第七章  为什么不能够通心?
一、不能通心的三大原因/85
二、“我想通心,他不和我通怎么办?”/89
三、与自闭症儿童也可以通心/90
四、槲树?柳树?/91

第八章  通心的成本
一、什么是通心的成本?/93
二、大成本通心/95
三、成本问题不是借口/95
四、通心的程度/96

第九章  从基本生存状态看人生
一、独处与交往之间/97
二、糟糕的能量循环/97
三、冲破“轮回”/98
四、麻木的能量循环/98
五、维持性状态与“温水青蛙”/99
六、冲破舒适区/100
七、最佳的能量循环/100
八、自我实现生存状态之谜/101
九、自我实现者如何独处与交往?/103
十、汤因比论“退隐与复出”/106

第十章  “通心”与个人成长
一、通心对于成长的意义/107
二、通心是解决婚姻烦恼之根本途径/108
三、烦恼即菩提/110
四、通心与家庭/111
五、节日里有几多通心?/112
六、中秋节的精神含量/112

第十一章  “通心”与心理咨询
一、“通心”作为心理咨询方法/115
二、没有通心的遗憾/116
三、在“通心”指导下的治疗/122

第十二章  不会通心的天才
一、不会通心的天才/130
二、尼采与通心问题/131
三、尼采对女性的恐惧/132
四、尼采在孤独中死去/134

第十三章  “通心”与佛陀、耶稣
一、佛教与“通心”/136
二、观音的教化/137
三、不度无缘之人/138
四、谁和谁能够通心?/139
五、基督教与“通心”/139
六、行淫的女人/141

第十四章  “通心”的乐趣
一、苏东坡与王朝云的通心/143
二、健康的“不合时宜”/146
三、苏东坡通心化险为夷/147
四、与古人“通心”/153
五、学习与大自然“通心”/154

第十五章  与“通心”相关的理论
一、罗杰斯的“共情”/157
二、罗杰斯谈咨询师的状态/159
三、“通心”与“共情”有什么区别?/161
四、马丁?布伯的“我与你关系”/162
五、伽达默尔的“理解”/163
六、弗洛姆的“生产性的爱”/164
七、马斯洛的“存在性的爱”/164
八、萨提亚模式/165

第十六章  “通心”与社会
一、“通心”对于当今社会的意义/166
二、“通心”与“和谐社会”/166
三、政治家与通心/170

附录:真诚,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与世界文学名著中的人物“通心”
一、真诚的魅力/171
二、马丁?伊登之死/176
三、亚瑟的出走/183
四、音乐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198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