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意境的哲学基础:从王弼到慧能的美学考察:an aesthetic investigation from Wangbi to Huineng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00716
  • 作      者:
    李昌舒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意境的哲学基础:从王弼到慧能的美学考察》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虽为学术专著却能言之尚简,由浅入深,使玄而又玄,高深精妙的哲理显易、明白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读后令人收获良多,对中国哲学、美学感兴趣的朋友来说实乃不容错过之佳作。
展开
作者简介
  李昌舒,1972年生,安徽肥西人。1995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获博士学位,同年入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2006年留校任教。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哲学及古代美学。在《中国哲学史》、《佛学研究》、《复旦学报》、《浙江学刊》、《江海学刊》等杂志上发表文章十余篇,现正主持一项国家社会科基金青年项目。
展开
内容介绍
  《意境的哲学基础:从王弼到慧能的美学考察》是一本从玄、禅哲学的角度考察意境哲学基础的美学专著。《意境的哲学基础:从王弼到慧能的美学考察》选取王弼、嵇康、阮籍、郭象、僧肇、慧能六位代表人物,分别考察其哲学思想对意境的影响。全书共五章,分别为“无”之超越、“心”之自由、“有”之发现、“空”之意味、“性”与“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无”之超越——论王弼哲学对意境的影响
  导言
  魏晋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一个动荡时代。政治之黑暗与思想之解放是此阶段的两个突出特征。汤用彤先生对此有一个很精当的概括:
  汉末以后,中国政治混乱,国家衰颓,但思想则甚得自由解放。此思想之自由解放本基于人们逃避苦难之要求。故混乱衰颓实与自由解放具因果之关系。黄老在西汉初为君人南面之术,至此转而为个人除罪求福之方。老庄之得势,则是由经世致用至此转为个人之逍遥抱一。又其时佛之渐盛,亦见经世之转为出世。而养生在于养神者见于嵇康之论,则超形质而重精神。神仙导养之法见于葛洪之书,则弃尘世而取内心。汉代之齐家治国,期致太平,而复为魏晋之逍遥游放,期风流得意也。故其时之思想中心不在社会而在个人,不在环境而在内心,不在形质而在精神。于是魏晋人生观之新型,其期望在超世之理想,其向往为精神之境界,其追求者为玄远之绝对,而遗资生之相对。从哲理上说,所在意欲探求玄远之世界,脱离尘世之苦海,探得生存之奥秘。①
  思想之解放促成了人的觉醒,人的觉醒又带来文的觉醒。王弼之“无”对于汉末之际的思想解放具有重要影响,在此意义上可以说王弼之“无”对于人和文的觉醒均有重要影响。
  文的觉醒包括美的觉醒。②意境属于美学范畴,、没有美的觉醒,当然谈不上意境的出现。在此意义上,考察意境的形成,应与王弼哲学相联系。
  ①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196页。另外,对于六朝时社会现实对士人思想的影响,袁济喜先生在《六朝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一章“人生遭际与审美超越”中有详尽论述。
  ②本书所说的“文的觉醒”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指文学,也包括艺术。‘审美也是“文”的一部分,因此,“文”的觉醒包括“美”的觉醒。
展开
目录

一 当前意境研究的现状
二 意境的哲学基础
三 玄、禅与意境
四 基本内容
五 关于本书的写作体例

第一章 “无”之超越——论王弼哲学对意境的影响
导言
第一节 超越与自然
一 以无为本
二 崇本举末
三 因物自然
四 言意之辨

第二节 王弼哲学对意境的影响
一 “无”与人的觉醒
二 “以无为本”、“崇本举末”与意境
三 “意在象先”对意境的影响
四 “体无”与审美之“体”

第二章 “心”之自由——试论嵇康之“心”、阮籍之“神”对意境的影响
导言
第一节 嵇康之“心”与阮籍之“神”
一 嵇康之“心”
二 阮籍之“神”
第二节 嵇、阮之自由的思想渊源及其对意境的影响

第三章 “有”之发现——论郭象哲学对意境的影响l
导言
第一节 自然与自由
一 双重否定
二 性之必然
三 名教即自然
四 与时俱化

第二节 郭象哲学对意境的影响
一 个体之我的发现与美的觉醒
二 隐显矛盾的理论解决对士人审美心理的影响
三 物的发现
四 “境”的提出

附 自然与自由
一 魏晋士人的生死观
二 《形影神》与陶渊明的自然观
三 饮酒与陶渊明的自然观

第四章 “空”之意味——论僧肇哲学对意境的影响
导言
第一节 即万物之自虚
一 物不迁
二 不真空
三 般若无知
四 涅槃无名
五 僧肇佛学对于魏晋生死观的影响

第二节 僧肇哲学对意境的影响
一 动静观对意境的影响
二 触事而真对意境的影响
三 般若无知对意境的影响
四 生死问题的理论解决对于美学的影响

第五章 “性”与“心”——论慧能禅学对意境的影响
导言
第一节 自然与自由
一 自性
二 悟
三 般若之“空”
四 修行论
五 心

第二节 慧能禅学对意境的影响
一 对士人审美心理的影响
二 “心”、“境”的突出与意境的形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