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伦理备忘录
本章要点:
·公共服务管理者面对的变革环境。
·公共服务管理者所面临的这些变革的范围和规模。
·这些变革中的伦理含义。
·公共服务伦理中的理论与现实环境的关系。
引言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简称经合组织)国家正在关注对政府信任的降低,这就是由众所周知的“丑闻”而导致的“信任赤字”,包括从部分公职人员的不恰当行为到全面的腐败(OECD,1996:7)。因此,执行局开始向经合组织作关于“公共服务中的伦理”总结报告。近几年里,在公共服务部门工作的官员,以及在更广的公共服务领域中从事规划和执行的人员,已经遭到很多批评。这些批评来自不同的方面:政治家们对公职人员的批评是因为他们认为僵化的官僚制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享受公共服务者也提出了批评,他们因标准和权利的公开化而提高的期望却部分因资源的匮乏而无法实现;评论家则把公职人员的绩效与私营部门管理者进行比较,对他们提出了批评。
公职人员履行其职能的条件和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简述如下:
·市场与准市场的采用(被称为市场规则)。
·管理责任的转移(分散规则)。
·企业单位和成本中心的建立(分散规则)。
·短期契约的采用(非职业化规则)。
·合同外包与私营化(公私结合规则)。
·倡导管理者更像企业家、更灵活、更具回应性(管理主义规则)。
·节约资源的压力(成本原则)。
·把公共服务对象作为顾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顾客原则)。
·对“评估型政府”的要求增加(审计或绩效原则)。
由于政府借款的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公共部门所表现出的低效率,同时人们相信市场在资源配置上有更好的效率和效果,这让许多国家开始对政府的角色提出质疑。提出的共同问题如下:
·是否要以政府为核心来采取行动?
·服务能够并且应该由私人或志愿者组织提供吗?
·政府当前的结构和程序是否适合于开展公共服务?
·服务如何回应顾客(取代委托人或公民的概念)?
·服务如何更有效率和取得实效?
·公职人员是帮助还是阻碍公共服务的有效进行?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