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心灵与境界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1343760
  • 作      者:
    张岱年著
  • 出 版 社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人不知其生之意义而仍生存,人知求之,求之而不必得,即得之而此所得与彼所得不相同,由不同而相互辩争。人生即不知其意义而求知其意义之生,故人之自觉亦非完全的自觉。然人求生之意义,亦即求自觉。
  哲学家因爱智,故决不以有知自炫,而常以无知自警。哲学家不必是世界上知识最丰富之人,而是深切地追求真知之人。哲学家常自疑其知,虚怀而不自满,总不以所得为必是。凡自命为智者,多为诡辩师。
  哲学所考察者,含括考察之自身在内。考察宇宙,是宇宙中之一物在宇宙中考察宇宙,而此种考察又为宇宙内之一事。考察人生,是人在人生中考察人生,而此考察亦是人生中之一事。考察知识,是知者以知考察知,而此考察亦是一种知识。对于哲学之考察即在哲学中;关于哲学之理论是哲学之一部。哲学不惟是自觉的知识,哲学本身即是一种自觉。于哲学,得人之自觉,得知识之自觉。
展开
内容介绍
  《心灵与境界》收录了张岱年先生公开发表的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哲学的论文与讲话稿,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在中西文化的对比研究中,阐述了中国文化及中国哲学的思想基础、基本精神、思维方式、发展历程,辨析了文化的体用问题、物质利益和道德思想等问题,并提出若干关于文化与哲学史的新见解。并指出了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之路,那就是兼取中西文化之长走“综合创新”之路。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文化通诠
  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
  文化或文明,是人类努力创造的结果之总和。由自然的演化而有人类,人类与自然之间却又存在矛盾。人类为了维持和提高其生活,必与自然斗争。在这斗争过程中,便逐渐创造了文化。斗争必由劳动,且必由集体的劳动,斗争的结果便改造了自然,同时亦改变了人类自身。文化是通过集体劳动而改造自然并改变人们自身的总成果。文化是人类为了满足欲望而进行斗争的结果。人类之所以贵于禽兽,其一即是能创造文化。文化的内容即思想、学术、艺术、制度、礼俗等。
  各民族的文化不相同。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域不同,其生产力的发展之迟早缓速不同,故其所形成的文化亦不相同。地域不同是比较疏远的原因,生产力发展的程度不同是切近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只有把不同民族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情况弄清楚,才能深切地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但是两个民族文化的不同,并不只是由于两个民族所有的生产力发达程度的不同,实亦受地域的因素的影响,即为其周围的自然状况所决定。有许多人认为两个民族的文化之不同,可以专从其生产力发展程度的不同来理解,这还没有看到现象的全面。两个生产力发展程度相同的民族,由于地域之不同,其文化虽大致相似而仍不相同,这从古代世界的各民族以及近世欧洲各国的历史可以看出。
  一个民族的文化,如果不与较高的不同的文化相接触,便易走入衰落之途。然而虽衰,却因没有较高的文化来征服,亦不易即趋灭亡。一个民族的文化与较高的文化相接触,固然可以因受刺激而获得大进,但若缺乏独立自主精神,也有被征服被消灭的危险。
  民族文化是资本主义社会及其以前的各历史阶段所有的。随着社会主义的到来,这种文化就会发生变化,劳动者阶级的革命,无疑地是要踏上克服民族文化差别的道路。社会主义文化是世界性的文化,然而世界性不是无民族性,在民族存在的限度内,不能有无民族性的文化。诚如列宁所说:“国际的文化不是无民族的。谁也不曾要求纯粹的,不是波兰人的,也不是犹太人的,也不是俄罗斯人的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之中,且有所谓内部变异,世界文化岂得没有内部变异?在将来,将无有所谓东方文化与所谓西方文化的对立,但亦非无东西之殊。
  文化是发展的。文化在发展的历程中必然有变革,而且有飞跃的变革。但是文化不仅是屡屡变革的历程,其发展亦有连续性和累积性。在文化变革之时,新的虽然否定了旧的,而新旧之问仍有一定的连续性。从根本上说,文化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变革只是促使其前进。文化的发展可以说是一贯的发展。文化是向一个大方向发展,在发展中常常改换小方向,而大方向是确定的。
  凡此一切,都是符合辩证法的。
  中国文化是世界中伟大的民族文化之一,是世界中伟大的独立发达的文化之一。以汉族为主的中国各民族,发挥其伟大的创造能力,在东亚的大陆上,独立地创造了自己的文化。
  自汉至明,少数民族的贵族常给中原的汉民族以创伤,但因其是低文化的,终为中原的汉民族的较先进的文化所同化。现在,情况却大异往昔,中国遇到了外国资本主义的文化的侵略,而中国民族不特失其同化的力量,且有被同化的危险。但是,国内有一些人却对此缺乏认识,竞提倡全盘欧化,显然,这种主张是有害的。
  我觉得,现在要仍照样保持中国的旧文化,那是不可能的,但西洋的资产阶级文化也到了将被否定的日子。社会主义的世界性的文化必然要到来,中国必将产生新文化而成为那世界性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
  现在,中国的旧文化既不能照样保持,那么,是否就要整个地将其取消呢?将其扫荡得干干净净呢?——不!只有不懂唯物辩证法的人,才会有这种主张。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一种文化中必然含有相互对立的成分,即好的或较有积极意义的和坏的或具有消极意义的成分。唯物辩证地对待文化,就应一方面否定后者,一方面肯定前者,并根据现实需要加以发挥、充实。中国的旧文化,也包含两部分:一是良好的健康的部分,它是中国旧文化之中可以算得对人类社会有贡献的部分;一是不好的病态的部分,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不过,应该看到:后者是由前者的流弊所造成,而前者又为后者所拖累而未能得到充分、圆满的发展。
  中国人如果不能认识出自己旧文化中的不好的病态部分,或不能认识出自己旧文化中的良好的健康部分,那就会造成对待文化问题的盲目性。中国人如果守旧不改,则无异于等着毁灭;如果妄自菲薄,以为百不如人,则难免有被外来侵略者征服的危险。中国人必须不自馁,赶快振奋起来,乐观地加入全世界创造新文化的工作。
  资产阶级文化中有着“可以永列在人类财产簿上的要素”。其实,资产阶级文化以前各阶段的文化,也有些可以永列在人类财产簿上的要素,即有永久价值的永远不磨的东西。例如古希腊及罗马即是如此,中国亦然。中国的文化,其中有些堪以作为对人类社会有较大贡献的精粹。文化以生产力及社会关系的发展为基础,生产力发展到一新形态,社会关系改变,则文化必然变化。然而以前的文化之精粹可以在另一形态下保存着,或者经过一番更新而发展,却非完全归于澌灭。文化的发展是有累积性的。
  上述具有不磨价值的文化元素,虽产生、发育于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之中,却不只是一个民族的,在本质上是全人类的,它是对人类整个文化的贡献。到将来民族文化消灭之时,各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将被世界化;即使不能世界化,亦将被保持为世界文化内部变异中的某地方的特性。这样,民族文化的优秀元素,不仅不会随着民族文化的消灭而消灭,反而能得到世界化,这也是辩证的行程。
  中国有为全世界、全人类保持并提供优秀文化的义务,有改造其旧文化使与世界文化相适应的责任。我们如果不主动地对旧文化进行改造,而待外人来强行改造,那就难免沦于奴隶地位。
  中国旧文化有哪些优秀的东西?老实说,旧文化中好的东西与不好的东西比起来,在数量上差得远。一堆一堆的朽土之中,只有一些金刚石在发放光辉。文化,一般地说,实即“正德利用厚生”。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于东方特重“正德”,而西方则特重“利用”。“厚生”是两方都重视的,不能厚生何以言文化?中国文化对全世界的贡献即在于注重“正德”,而“正德”的实际内容又在于“仁”的理论与实践。孔子谓仁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意义就是与人共进,相爱以德。孟子更从人性及心理方面阐述仁,认为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仁源于不忍之心,即对于旁人痛苦的同情。以后儒家更以“成己成物”、“民胞物与”言仁。“无终食之间违仁”,即无须臾之间离道,能如此,即达到人生之最高境界,而达到此境界即得至乐。从根本上说,“仁”是动的,是自强不息的。“仁”是在现实中体现理想,在日常生活中达到崇高的境界。中国古代哲人所苦心焦虑的就是如何使人们能有合理的生活,其结晶即“仁”。他们总觉得人必须“正德”,然后人生才有价值。中国人的生活基调即在于注重“正德”。这就是中国文化对全世界的特殊贡献。
  中国的表现“正德”的“仁”的理论与实践,是有价值的,应有以发扬之,但亦不可死板地保持,而应随着现实情况的变化而有所发展。儒家讲仁,承认差等,即有保持等级以及阶级的倾向,显然,这是应当更改的。
  中国文化的缺点实在太多,但这都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新的社会关系之形成而消失,如大家庭制与旧礼教,以后必将变革。中国所最缺乏的是科学与团结力,必须向西洋学习。中国人因种种缘故,喜静恶动,追求宁静的安适,不追求运动的愉快,有些人甚至懒惰、萎靡,不肯振作,形成一种病态的样子,缺乏斗争的意志,更无斗争的力量。其所以如此,都是有其物质根源的。将来物质生活改变了,此种情形当然也会改变;但不能坐待物质生活之改变而有为,必须于此先有所变易。中国人应当养成勤奋的生活态度,不可再以安闲为乐和以变动为苦了。
  中国旧文化的改造,同时就是新文化的创成,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复兴。要使中国文化得到发展,必须对现在的社会进行批判。虽应认识旧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加以发扬,却决不可受传统思想的拘束而不勇于创新。
  中国人的崇高理想迄未实现。中国人固有的崇高理想,考察起来,主要有三个:一是生活的合理;二是参赞化育;三是天下大同。中国人所做到的只是一部分哲人的生活符合自己所倡导的原则,其余的两个理想则未能实现,这是由于受生产力发展程度的限制。中国人要参赞化育,必须依靠科学;要实现天下大同,则舍社会主义别无途径。“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尽物之性是非由科学不可的。而欲“通天下之志”,“天下为公”,只有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才能变理想为现实。
  中国久以天下大同为理想,所以将来世界性的社会主义文化之创成,亦正是中国固有理想之实现。
  目前,中国虽面临着空前的大危机,然而也是空前的大发展时期。现在的时代是资本主义濒危的时代,是被压迫阶级即将翻身的时代,亦是被压迫民族即将抬头的时代。在此时代,帝国主义是不可能灭亡别的国家了。中国处在半殖民地的地位,在能达到社会主义以前,长时期的混乱是必然的。帝国主义虽然破坏了中国旧的社会经济,但它却不允中国形成一个健全的资本主义国家,它只希望中国长期陷于混乱状态。此时中国人应努力奋斗,坚定斗争的意志,加强斗争的力量。中国人切不可盲从着一部分外国人说“中华民族衰老了”,如果这样,那就等于说中国民族没有前途了。我认为,民族衰老之说并无科学根据,中华民族虽有若干衰弱之病,但仍保持很大的潜在活力,是能够转弱为强的。
  中国文化本来是先进的,不料以后停滞了,落后了。在此时代,中国应由西方文化给予的刺激,而大大地发挥固有的创造力,创造出新的文化,使之在将来的世界文化中有重要的地位,做出新的贡献。
  文化是最复赜的现象,文化问题只有用唯物辩证法对待,才能妥善地处理。列宁说:“在文化问题上,性急与皮相是最有害的。”这是我们应永远注意的名言。
  【附识】这是我30年代初期所写关于文化问题的文章。当时我对文化问题很感兴趣,有自己的主张:一方面我反对“全盘西化”,另一方面我也反对所谓“发扬国粹”、“读经复古”,认为应当运用唯物辩证法来分析文化问题。但文中对儒家“仁”的学说的评价,未免肤浅笼统,这是一个尚待深入钻研的理论问题,今后当试图作进一步的剖析。
  中西文化之会通
  在上古时代,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是各自独立发展的。约在15世纪,中国的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传入西方,英国哲学家培根(1561-1626)论述“印刷、火药和磁石”的作用说:“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事方面;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见培根所著《新工具》,转引自《世界名人论中国文化》)这说明了中国的技术发明传到欧洲之后起了促进西方近代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16世纪后期,即明代万历年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到中国传教,在宣传耶教的同时也介绍了西方古代的天文学、数学等科学知识,更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情况和中国儒家思想,这可以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开始。中国学者如徐光启等接受了西方的自然科学,稍后的方以智也受到西学的影响。直到清初康熙年问,西方的天文数学仍受到重视。算学家王锡阐、梅文鼎都兼通中西数学。但是西方当时的最新科学如哥白尼、伽利略的学说,并未传入中国。
  中国儒家学说传入西方之后,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受到一些哲学家和启蒙思想家的欢迎。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1646-1716)、沃尔夫(167-1754),法国经济学家魁奈(1694-1774)、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1694-1778)都赞扬中国的哲学与文化。(参看《世界名人论中国文化》)中国儒家以及宋明理学的理性主义思想和无神论倾向,对于欧洲近代反对宗教迷信的思潮有一定的启迪作用。这也是历史事实。
  到清代雍正年间,中西文化交流因故中断了。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以武力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之后,资本主义列强对于中国进行了凶猛的侵略,中华民族遭遇到空前的民族危机,爱国志士都在设法救亡抗敌,先进思想家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康有为、梁启超提倡变法维新,孙中山、章太炎鼓吹革命,都是受了西方的影响。严复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学说,引起了巨大反响。一部《天演论》风靡一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成为进步人士的共识。
  20年代,陈独秀、李大钊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再一次掀起了介绍西方文化思想的高潮。西方的各派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学说都介绍到中国来了。新文化运动高举科学与民主两大旗帜,大力宣扬自然科学的重要价值。自然科学家亦逐渐学会了西方近代科学方法,使自然科学在中国逐渐发展起来,弥补了中国缺乏近代实验科学的偏失。在哲学方面,从30年代至40年代,也出现了一些融会中西而自成一家之言的哲学家,如熊十力、冯友兰、金岳霖等。中西学术的会通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展开
目录
代序 记张岱年先生
第一章 文化通诠
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 /3
中西文化之会通 /8
中国思想源流 /12
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8
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析 /25
如何正确认识传统文化 /34
传统文化的反思 /37
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偏倾与活力 /43
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49
文化体系及其改造 /50
关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 /61
传统文化的精华 /66
孔子与中国文化 /69
孔学平议 /78
老子学说的宗旨 /80
儒道之间 /81
《周易》与传统文化 /83
《管子》的法教统一观 /86

第二章 哲学旨圭
中国古典哲学的几个特点 /93
略论中国哲学范畴的演变(节选) /108
中国哲学基本问题辨析 /111
试论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 /117
论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与改造(节选) /125
中国哲学发展的道路与前景 /128
论现在中国所需要的哲学 /136
中国古典哲学的价值观 /141
中国哲学关于人与自然的学说 /155
孔子哲学解析 /162
老子哲学辨微(节选) /175
论老子在哲学史上的地位(节选) /184
《易传》的生生学说 /187
谈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发展趋势 /190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193
哲学的前途 /196

第三章 道德箴言
人与世界 ——宇宙观与人生观 (节选) /203
生命与道德 /220
道德之“变”与“常” /224
生活理想之四原则 /227
人伦与独立人格 /235
生命与人格 /242
“人的价值”与“自我价值” /244
礼义与人心 /245
中国古代的人学思想 /246
中国知识分子与人文精神 /255
冯友兰先生二三事 /260
回忆张申府 /262
忆熊十力先生 /264
忆金岳霖先生 /266
怀念汤用彤先生 /269
悼念梁漱溟先生 /271

第四章 国学辨微
漫谈国学 /275
如何研究国学 /276
从“孟”、“庄”看学派论争 /278
学派的消长 /279
三事与诸子 /280
述与作 /282
修辞立其诚 /283
“以理杀人”与“以理抗势” /285
子贡货殖与既富且仁 /287
疑古与信古 /288
辨程门立雪 /290
论诸子的相反相成 /291
庄惠濠梁之辩 /295
说觉悟 /297
谈士节 /299
评“三不足” /301
漫谈正名 /302
哲苑絮语 /304
读与思 /307
爱 智 /309
好学深思 心知其意 /310
饮食之道 /31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