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冯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1280340
  • 作      者:
    王向清著
  • 出 版 社 :
    湘潭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王向清,1960年12月生,湖南邵阳县人。1984年7月、1990年1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分别获哲学学士学位、哲学硕士学位。现任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湖南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2005年被遴选为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005年、2007年两次获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奖;2006年获湖南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7年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师,并记二等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湖南省教育厅重点课题1项、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1项。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中国哲学史》、《哲学动态》等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有两个层面:一是实践层面,二是学术层面。冯契在学术层面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一方面,冯契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解读中国传统哲学,创立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理论;另一方面,冯契建构了一个广义认识论的哲学体系——“智慧说”,指出,哲学不仅仅要从知识层面来把握认识论,还应该考查如何将知识转化为智慧。此外,冯契还对逻辑思维能够把握宇宙的统一原理、发展法则、理想人格培养等问题作了探索。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回顾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个层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传人中国的时候起,就存在着如何中国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包括了实践层面的中国化和学术层面的中国化。实践层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指革命家、政治领袖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考察中国的历史和现状,科学地解答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形成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实践层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已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上述成果由于理论工作者的积极探索、大众传媒的宣传而广为人知。学术层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首先是指哲学工作者继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以中国传统哲学的积极成果为切入点,建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包括内在结构和内容安排、范畴展开和命题阐释。其体系结构、内容安排、范畴展开和命题阐述应具有中国文化特点和中国气派;其次是指哲学工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去解读中国传统哲学,使其可能适用现代社会需要的积极成果得到发展。相对而言,哲学界对学术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要滞后些,具体表现为对学术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经历了哪些环节,取得了哪些成果等重大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探索。
展开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回顾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个层面
二、李达、艾思奇、张岱年对学术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初步准备
三、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杰出贡献

第二章 冯契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独特创造
一、“智慧”说哲学体系建构的时代背景
二、“智慧”说哲学体系的逻辑结构
三、“智慧”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性质
四、“智慧”说对学术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

第三章 冯契眼界中人的认识的形成过程
一、感觉能够给予客观实在
二、普遍必然的知识何以可能
三、真理的形成过程

第四章 冯契对人的本质的新见解
一、人的本质是化天性为德性,德性复归天性的辩证统一
二、人的本质是理性和非理性的辩证结合
三、人的本质是共性与个性的综合
四、人的本质理论的思想渊源
五、冯契对人的本质的发展的阐释

第五章 冯契的理想人格学说
一、冯契理想人格学说构建的理论前提
二、冯契理想人格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冯契理想人格学说的思想渊源
四、冯契理想人格学说的当代性与前瞻性

第六章 冯契视域中的中国传统哲学
一、社会实践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源泉
二、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立场把握中国传统哲学
三、强调以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把握中国传统哲学的逻辑发展
四、站在哲学发展的高级阶段即唯物辩证法阶段回顾中国古代哲学

第七章 冯契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解读和阐发
一、对毛泽东方法论的阐发
二、对毛泽东真理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三、对毛泽东自觉能动性思想的发挥与反思

第八章 冯契的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理论
一、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根据
二、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制约因素
三、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阶段构成
四、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主要成果
五、对中国近代哲学革命一般成果的论述
六、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表现
七、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缺失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