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朱子与李延平
朱子绍兴二十三年(1153)见李侗于延平,延平告以儒释之辨,此后年岁之间,朱子颇味延平之言,渐觉禅学之非,而立志归本伊洛,此一过程及相关事实考辨,我在前章已为详述。本篇则专论朱子与延平授受渊源与思想关系,故以《延平答问》为主要材料。按《延平答问》为李侗答朱熹论学书,其第一书在绍兴丁丑(1157)六月,时朱子28岁,尚在同安为主簿。以其书中之语观之,并非延平与朱子初次通书,以此推知,在此之前延平、朱子之间当已有书。朱子绍兴癸酉(1153)见延平,时24岁,李延平卒于隆兴元年(1163)癸未,时朱子34岁,两人交往近十年。即使自绍兴丁丑至癸未计之,亦近7年之久。李朱在此期间的思想交往,对朱熹思想发展影响甚大,对李侗晚期思想也有重要意义。本章因站在朱子思想研究的角度,注重丁丑戊寅之后朱熹所受李侗的影响,以及朱熹与李侗思想的差异和此种差异在理学史发展中的意义,故对延平晚年思想因受朱子之刺激而发生的变化不予讨论。
生”。“考亭朱氏出延平李氏,延平李氏出豫章罗氏”,李侗是朱熹早年最重要的老师。
李侗曾从学于罗从彦(字仲素,号豫章),罗从彦为程氏门人杨时(龟山)的高弟。《宋史·罗从彦本传》:“罗从彦字仲素,剑浦罗源人。曾祖文弼,祖世南,父神继。从彦幼颖悟,不为言语文字之学。及长,严毅清苦,笃志求道。徒步往从杨时受业,见三日,即惊汗浃背,日‘不至是,几虚过一生矣’。时弟子千余人,无及从彦者。尝讲易至乾九四爻,告以曩闻伊川说甚善,从彦即裹粮走洛,见而问之。颐反复以告,亦不外是。乃归卒业,尽得不传之秘。”朱熹也说:“罗仲素先生得河洛之学于龟山杨文靖公之门。”又说:“初龟山先生倡道东南,士人游其门者甚众,然语其潜思力行、任务诣极如罗公者,盖一人而已。”龟山亲学于程颢、程颐,当其归家时,程颢尝日“吾道南矣”,寄望颇殷。政和初龟山为萧山令,罗从彦已41岁。“徒步往学焉,龟山熟察之,喜日:‘惟从彦可与言道’。”《宋元学案》称:“往洛见伊川,归而从龟山者久之。建炎四年,特科授博罗主簿。官满,入罗浮山静坐。……先生严毅清苦,在杨门为独得其传。龟山初以饥渴害心令其思索,先生从此悟入,故于世之嗜好泊如也。”罗从彦虽亦亲见伊川,其学问宗旨毕竟得于龟山杨氏,故《宋元学案》虽称其为程杨门人,终归之于龟山门下。而后来竟有“南剑三先生”(杨时、罗从彦、李侗)之说,以罗从彦独得杨时真传而再传于李侗。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