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朱子哲学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1723623
  • 作      者:
    陈来著
  • 出 版 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0
收藏
作者简介
    陈来,生于北京,祖籍温州。1981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兼任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国际中国哲学会副执行长。主要著作有《朱子哲学研究》、《朱子书信编年考证》、《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宋明理学》、《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人文主义的视界》、《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新理学与新心学》、《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朱子哲学是中国哲学史上最庞大的哲学体系之一,考察这一哲学的整体结构及其具体内容必须注意:一方面,整个朱子哲学和它的重要部分都不是一次形成的静止结构,而是有其自身提出、形成并经历复杂演变的动态体系。另一方面,组成这一学说总体的命题大都不是意义单一的命题,朱子哲学中的哲学命题和他对许多问题的讨论在内容上大都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不同含义。这两方面造成了朱子哲学的复杂性。因而,本书注重从时(历史演变)空(层次角度)的不同方面对朱子的理气论、心性论、格物致知论的主要内容进行综合考察和全面分析,以求达到对这一庞大而复杂的哲学体系的具体把握。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章  朱子与李延平
    朱子绍兴二十三年(1153)见李侗于延平,延平告以儒释之辨,此后年岁之间,朱子颇味延平之言,渐觉禅学之非,而立志归本伊洛,此一过程及相关事实考辨,我在前章已为详述。本篇则专论朱子与延平授受渊源与思想关系,故以《延平答问》为主要材料。按《延平答问》为李侗答朱熹论学书,其第一书在绍兴丁丑(1157)六月,时朱子28岁,尚在同安为主簿。以其书中之语观之,并非延平与朱子初次通书,以此推知,在此之前延平、朱子之间当已有书。朱子绍兴癸酉(1153)见延平,时24岁,李延平卒于隆兴元年(1163)癸未,时朱子34岁,两人交往近十年。即使自绍兴丁丑至癸未计之,亦近7年之久。李朱在此期间的思想交往,对朱熹思想发展影响甚大,对李侗晚期思想也有重要意义。本章因站在朱子思想研究的角度,注重丁丑戊寅之后朱熹所受李侗的影响,以及朱熹与李侗思想的差异和此种差异在理学史发展中的意义,故对延平晚年思想因受朱子之刺激而发生的变化不予讨论。
    生”。“考亭朱氏出延平李氏,延平李氏出豫章罗氏”,李侗是朱熹早年最重要的老师。
    李侗曾从学于罗从彦(字仲素,号豫章),罗从彦为程氏门人杨时(龟山)的高弟。《宋史·罗从彦本传》:“罗从彦字仲素,剑浦罗源人。曾祖文弼,祖世南,父神继。从彦幼颖悟,不为言语文字之学。及长,严毅清苦,笃志求道。徒步往从杨时受业,见三日,即惊汗浃背,日‘不至是,几虚过一生矣’。时弟子千余人,无及从彦者。尝讲易至乾九四爻,告以曩闻伊川说甚善,从彦即裹粮走洛,见而问之。颐反复以告,亦不外是。乃归卒业,尽得不传之秘。”朱熹也说:“罗仲素先生得河洛之学于龟山杨文靖公之门。”又说:“初龟山先生倡道东南,士人游其门者甚众,然语其潜思力行、任务诣极如罗公者,盖一人而已。”龟山亲学于程颢、程颐,当其归家时,程颢尝日“吾道南矣”,寄望颇殷。政和初龟山为萧山令,罗从彦已41岁。“徒步往学焉,龟山熟察之,喜日:‘惟从彦可与言道’。”《宋元学案》称:“往洛见伊川,归而从龟山者久之。建炎四年,特科授博罗主簿。官满,入罗浮山静坐。……先生严毅清苦,在杨门为独得其传。龟山初以饥渴害心令其思索,先生从此悟入,故于世之嗜好泊如也。”罗从彦虽亦亲见伊川,其学问宗旨毕竟得于龟山杨氏,故《宋元学案》虽称其为程杨门人,终归之于龟山门下。而后来竟有“南剑三先生”(杨时、罗从彦、李侗)之说,以罗从彦独得杨时真传而再传于李侗。
    ……
展开
目录
引言
内容提要
前论  朱子早年思想的发展
第一章  朱子与三君子
一、以儒名家
二、出入经传
三、泛滥释老
四、归本伊洛

第二章  朱子与李延平
一、道南之传
二、体验未发
三、洒落气象
四、境界与本体
五、涵养与穷理
六、理一分殊
本论一  理气论

第三章  理气先后
一、太极解义
二、太极之辩
三、理气在气先
四、晚年定论

第四章  理气动静
一、理乘气动
二、性情动静

第五章  理一分殊
一、月钝 万川
二、一实万分
三、理一分殊
四、万物一理

第六章  理气同异
一、理气同异
二、理有偏全
三、气异理异
四、枯槁和性
小结
本论二  心性论

第七章  已发未发
一、道南指诀
二、丙戌之悟
三、湖湘之行
四、己丑之悟
五、《知言疑义>

第八章  性之诸说
一、天命之性
二、气质
三、天命与气质
四、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
五、性与情

第九章  心之诸说
一、心与知觉
二、心为主宰
三、心体虚明
四、心与理(性)
五、人心道心

第十章  心说之辩
一、寂感
二、操舍
三、真妄
四、心体

第十一章  心统性情
小结
本论三  格物致知论

第十二章  格物与致知
一、延平渊源
二、辨斥杂学
三、草成
四、<大学章句》
五、格物
六、致知

第十三章  格物与穷理
一、格物与穷理
二、积累和贯通
三、推类

第十四章  知与行
一、致知与力行
二、真知与乐行
三、致知与涵养
小结
后论  朱陆之辩

第十五章  鹅湖之前

第十六章  朱陆之争
一、乾淳之际
二、鹅湖之集
三、铅山之晤
四、南康再会
五、曹表前后
六、论陆之弊
七、鸣鼓攻击
八、无极之辩
九、盖棺论定

第十七章  朱陆异同
一、尊德性与道问学
二、性即理与心即理
三、格物与明心
小结
附录
评陈来的《朱熹哲学研究》
新版后记
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