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正统异端之辨 这一点与上条相关,将别的学派斥为异端,实际上也就是确立自己的正统地位的过程。
5.以一种根本性的伦理精神形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这一要素并不是每一种思想形态都必须有的。对于强调圣人的救赎功能的理论建构而言,重要的是圣人的教化功能,只要使恶者“威畏而寡罪”就可以了,不需要每个人都在心里接受一种根本性的伦理精神。
上述这些基本的思想要素,又往往会与这样一些思想倾向结合在一起:(一)一多之辨,追求整齐同一,排斥多样性;(二)道术之辨,对道的极端强调,否定技术的重要性;(三)崇道抑文,对文的表达内容及形式加以限制。
当某种显著的社会结构的变迁超出了既有的知识框架的解释能力时,它便有了转变为某种学理化表达的可能。而具体的转化过程,则与当时的思想资源以及学术的一般趣味有关。这一转化的最终完成,则不能不归因于某个个体思想家的创造性阐发。此种学理化的表达一经成型,便会获得脱离原有的社会变迁基础的独立性,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知识阶层关注的核心。而在这一时期内的所有思想表达,都不能不笼罩在受其规定的视野之下。围绕着这一既经学理化表达的问题,既有思想资源中的一些要素被结合在一起。具体的组合虽然是无限多样的,它受到思想者的个人视域、生存背景和学术传承等因素的制约,但其基本形态却只有极为有限的几种。这几种基本形态,将各种具体的思想组合汇聚在其周围,而形成思想或学术的流派。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尽管基本的思想形态在本质上无法归一,但它们既然都围绕着一个大致相同的“核心问题”,在这一“核心问题”理论上可能结合的各种思想要素中,便总有为所有的基本形态所共有的因素。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