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气本与神化:张载哲学述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144206
  • 作      者:
    杨立华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张载的哲学思想研究,20世纪以来,受到学者的相当重视。《气本与神化:张载哲学述论》以相关基本文献的细读为基础,通过彰显文本自身的肌理,来重构张载哲学的固有脉络。全书共分十章,主要内容包括传略、虚与气、神与化、感与性、心与性、礼乐、大易等。
展开
作者简介
    杨立华,1971年生于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浙江大学工学学士(1992年),北京大学哲学硕士(1995年),北京大学哲学博士(1998年)。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哲学史、儒学、道家与道教,近年来主要着力于宋明哲学及魏晋哲学的研究。迄今已出版专著《匿名的拼接:内丹观念下道教长生技术的开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译著《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宋代思想史论》《章学诚的生平与思想》等,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气本与神化:张载哲学述论》以相关基本文献的细读为基础,通过彰显文本自身的肌理,来重构张载哲学的固有脉络。在试图将张载哲学回置入历史的精神语境的过程当中,“述”的解释学态度重构了一个场域,而这一场域使得读者与思想家的“相遇”成为可能。张载哲学在宋明理学的展开过程中所发挥的枢纽性作用,早已成为学术界的一般常识。长期以来,关于张载的研究和讨论一直是中国哲学史界的热点之一。
展开
精彩书摘
    4.正统异端之辨  这一点与上条相关,将别的学派斥为异端,实际上也就是确立自己的正统地位的过程。
    5.以一种根本性的伦理精神形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这一要素并不是每一种思想形态都必须有的。对于强调圣人的救赎功能的理论建构而言,重要的是圣人的教化功能,只要使恶者“威畏而寡罪”就可以了,不需要每个人都在心里接受一种根本性的伦理精神。
    上述这些基本的思想要素,又往往会与这样一些思想倾向结合在一起:(一)一多之辨,追求整齐同一,排斥多样性;(二)道术之辨,对道的极端强调,否定技术的重要性;(三)崇道抑文,对文的表达内容及形式加以限制。
    当某种显著的社会结构的变迁超出了既有的知识框架的解释能力时,它便有了转变为某种学理化表达的可能。而具体的转化过程,则与当时的思想资源以及学术的一般趣味有关。这一转化的最终完成,则不能不归因于某个个体思想家的创造性阐发。此种学理化的表达一经成型,便会获得脱离原有的社会变迁基础的独立性,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知识阶层关注的核心。而在这一时期内的所有思想表达,都不能不笼罩在受其规定的视野之下。围绕着这一既经学理化表达的问题,既有思想资源中的一些要素被结合在一起。具体的组合虽然是无限多样的,它受到思想者的个人视域、生存背景和学术传承等因素的制约,但其基本形态却只有极为有限的几种。这几种基本形态,将各种具体的思想组合汇聚在其周围,而形成思想或学术的流派。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尽管基本的思想形态在本质上无法归一,但它们既然都围绕着一个大致相同的“核心问题”,在这一“核心问题”理论上可能结合的各种思想要素中,便总有为所有的基本形态所共有的因素。
展开
目录
序  陈来/1
导论/1
一  北宋立国基础中的畏与忧/1
二  历史鉴戒与疑忌之心/5
三  变法与党争/7
四  《左传》与《周官》/9
五  风俗与道德/13
第一章  传略/17
一  生平/17
二  志趣与情性/19
三  道学交游/22

第二章  虚与气/27
一  论形/27
二  论象/31
三  参两/34
四  虚与气/36
五  兼体无累/43
六  生死/45

第三章  神与化/51
一  论化/51
二  论神/55
三  神与化/59
四  神化与虚实/62
五  小结/65

第四章  太和/68
一  理/68
二  诚/71
三  道/75
四  小结/77

第五章  物理/79
一  阴阳/80
二  众理/82
三  物怪/87

第六章  感与性/90
一  物与感/90
二  感与通/94
三  感与性/97
四  圣人用感/101
五  余论/103

第七章  心与性/105
一  论性/105
二  论心/115
三  心与知/118
四  文字与心/122

第八章  成性/126
一  大与化/127
二  变化气质与虚心/129
三  弘大与谨敬/132
四  自诚明与自明诚/135
五  穷理/137
六  博文约礼/138

第九章  礼乐/142
一  熙宁变法与“王政之事”/143
二  井田与封建/145
三  礼乐/152

第十章  大易/161
一  《横渠易说》的成书年代/162
二  释《易》体例/165
三  大《易》归旨/170
四  《易》学哲学/173
五  《易》道中的政治哲学/178

附录一  卦序与时义:程颐对王弼释《易》体例的超越/183
一   卦才/184
二  卦序与时义/188
三  释爻/195
四  政治哲学/198
五  结论/202

附录二  论宋学禁欲取向的根源及其在思想史上的结果——从韩、李异同说起/204
一  救赎与觉世/205
二  思想组合的有限性及其禁欲的归趣/213
三  结语/223
参考文献/22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