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野合”讲起
“圣人”这个名头起于什么时候,大概没人知道了。“圣”这个字,繁写是“聖”,下面那个“王”表示人的身体,上面有一张耳朵和一个嘴巴。这有什么稀奇的?凡是个人都有耳朵有嘴巴,都得听话说话。然而这耳朵却画得特别大,意思是能倾听,不闭塞。
所以“圣”原来也是一个人,就是耳朵长得大了一点,不但福气大,而且听得別人口中话,不管好话坏话,或者不痛不痒话,而且进一步,要能辨別,听得话中话。孔子说“六十耳顺”,做到“耳顺”,就算“圣”了。接下来,就是没命地玩,也坏不了事。(“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样来解释“圣”,有点厚诬古人,但完全有古文字学的依据。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圣人才好去学。会下棋的叫“棋圣”,会写诗的叫“诗圣”,谈恋爱的高手叫“情圣”,我们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先生,也就是各方面加起来平均分高一点。所以列位看官,还是蛮有希望的。
如果圣人高高在上,“乃圣乃神,乃武乃文”,难免让人觉得高不可攀。既然攀不上,罢了,那就自甘堕落,无所不为吧。
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人觉得圣人不好做,甘心做凡人,是我们时代的失败。
那么,就让我们从圣人孔子的出生开始吧。
孔子自己说“而丘也,殷人也”(《礼记。檀弓上》),那么可以确证孔子是殷商的后代。如果换到其他朝代,比如说最近在电视上特別走运的清朝,那就完了。“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生在大清,我们现在也就只能镇曰作夜猫子。
为什么?“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历朝不成文的规矩,前朝的苗裔,都要斩尽杀绝,否则,哪怕只剩下三户人家,“九世之仇”,也要报的。满清入主中国,就把明朝的各支后裔,用各种莫名其妙的名义,杀了个干净。
幸而上古时候人心纯朴,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夏、商两代的苗裔,竟也安安稳稳地在周朝的“王土”内封侯建国。周武王封殷商的微子启于宋。所以孔子也就是宋国的宗室,因为和上代隔得远了,改姓为孔。又过了若干年,由于受到政治迫害(孔子的先祖孔父嘉被宋国权臣华父督杀害),一家子就逃到鲁国避难,也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流亡贵族”。
看官不难想象,出身在这样的家庭是什么滋味。就像“鲁迅的故家”,是由小康坠入困顿了吧。然而这种“流亡贵族”的心态又未尝不是一把钥匙,可以解开孔子许多心结。比如特別怀古,想念“三代之英”;又比如特别强调“礼”,打小就喜欢摆弄各种祭器,这都是当年“王谢堂前”做下的规矩。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