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大学中庸讲演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3377442
  • 作      者:
    王岳川著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大学名师讲课实录。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在名师们手中,这门艺术往往呈现出丰富的色彩,放射出迷人的光芒。在当下的中国,学术著作往往呈现出严肃的面孔,给人的感觉经常是严峻的、冰冷的,因此,学术著作总是很难理想地实现自身的接受过程,学术的普及因之受到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学术真的就只有人们意料的那副脸孔么?我们想作一些积极的探索与尝试。《大学名师讲课实录》丛书因此而出世。您也许没有机会去聆听这些名师讲课,但有了这样的“讲课实录”在手,就相当于旁听名师讲课,应该是可以弥补一些遗憾的。
展开
作者简介
  王岳川,四川省安岳县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副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化书院客座教授,复旦大学等十所大学的客座教授,中南大学特聘讲座教授,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客座教授,日本金泽大学客座教授。长期从事文艺美学、西方文艺理论、当代中西文化比较方面的研究。出版《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二十世纪西方哲性诗学》等西方文论和美学研究著作16部,以及《发现东方》《中国镜像》等中国思想文化研究著作15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多次获国家和省部级奖项。
展开
内容介绍
  《大学中庸讲演录》运用“文本细读法”,力求通过对经典逐字逐句的解读,尽可能接近经典的本意,然后经过内容阐释而发掘出其中所隐含的重要的当代意义。《大学》的当代价值在于,它是对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一种塑形,强调尊重历史,尊重教化,尊重道义,还特别强调个体精神修养的重要性。这一点对于当今世界的和谐发展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中庸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中重要的思维方法论和践行本体论,它强调在不偏不倚中寻求恒常之道、中和中道,追求不急不缓、不骄不馁的人生至境,不仅影响了东方文化,而且正在影响西方文化。在新世纪讨论《中庸》是着眼于当代中国和世界的问题,以世界性视角涉入中国立场,发掘东方传统思想的积极价值。站在新世纪文化地基来细读《中庸》,弄清历史公案中隐藏的意义和价值,确定《中庸》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君子首先要谨慎于德,就是规范自己的德行,使德行得到内在谨慎的规范,凡是君子者都会谨慎地对待这个问题。“有德此有人”,只有有德才能拥有人民。“有人此有土”,有了国民才有国土。“有土此有财”,只有有了广阔的国土,人民才可能拥有充盈的财货。“有财此有用”,有了财物才可能拿来振兴国家,做出一番大事业。这里把德、人、国、财四个方面的“体用”关系说得非常清楚。“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品德是根本,而财货是末,是微枝末节。有些人利欲熏心,觉得人生不易,生命匆匆,因此大肆聚敛财物搜刮民脂民膏,认为那是最重要的,这就是以末为本,其害大焉。“外本内末,争民施夺。”“外本”,远离了根本,而进入内末,就是细枝末节。“争民施夺”,就是盘剥民众,去掠夺他们的财富。
  “是故财聚则民散”,你获得的财物越多,离开你的老百姓越远,百姓离散得就越厉害。“财散则民聚”,你广施财富.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人民反而聚集在你的身边,因为你能够通过散财来团结他们。可以说,“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充满了辩证法。如果一个人光知道敛财,人们就会咬牙切齿地痛恨他,因为他不顾别人只顾自己。相反,如果一个人真正地痛人民之所痛、思人民之所思,人民就会拥戴他。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言语悖理地说出来也会悖理地弹回去。用一句通俗的话说,你给一堵墙一拳,你打得多重,返回到你手上的反作用力也就有多大,你的手也就会有多疼。你的话违背情理地说出来,同样就会有人用违背情理的话对待你。“货悖而人者,亦悖而出。”货物悖理,这些货物的获得背离了人常伦理,那你今后就要为此付出惨重代价。货物不是正当得来的,也会遭到同样的待遇,古代盛行的杀富济贫的英雄故事就表达了人们对不正当的财富聚敛的厌恶之情。因而,为富不仁是受到儒家批判的。这里的意思是说,所有的事情都要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就因为行事的不正当之“悖”。非法聚敛财货,其代价可能就是丧失生命。
  明朝朱元璋称帝以后颁布政策,对盐、茶和马匹等资源实行国家专卖,而当朝安庆公主的驸马欧阳伦却无视国法走私茶叶,中饱私囊,到后来竟然利欲熏心,每每以“驸马令”要求各级官员横征暴敛以供其个人挥霍。然而,好景不长,东窗事发,朱元璋震怒之余,下令将他赐死。一个贪得无厌,一心想吞天下之财为已有的人最后得到了身首异处的下场。①连皇帝的乘龙快婿都如此贪得无厌,想吞天下财为己用,结果却身首异处。当一个人怀有大私心时,当他贪婪地对世界无度盘剥时,其命危矣!
展开
目录
前言
上编 《大学》讲演录
第一讲 作为经典的《大学》及其当代价值
(一)由“记”上升到“经”
(二)关于《大学》的作者
(三)《大学》的文化心理整合的当代意义
(四)《大学》的当代精神生态价值

第二讲 《大学》“三纲”的历史语境
(一)内在品格的自我彰显
(二)推己及人的公共意识
(三)止于至善的高妙境界
(四)循序渐进的精神跃升

第三讲 《大学》“八日”的方法论问题
(一)内在修养的人格境界
(二)“内圣外王”的反思性考量
(三)格物穷究的精神指向
(四)修身为本的人文内涵

第四讲 “明明德”与“亲民”的重要性
(一)光明大德的主体自觉性
(二)君子维新的社会担当

第五讲 “止于至善”的精神高度
(一)“知止”主体与多元取向
(二)人伦所止的现代意义
(三)止于至善的精神维度

第六讲 内本外末的人格提升
(一)求真知本的人文价值
(二)君子慎独的人格典范
(三)以诚为本的精神意义

第七讲 身心公正的理性意识
(一)客观公正的理性判断
(二)清心无欲的澄明境界
(三)身心贯通的道德修为

第八讲 家国相连的社会伦理
(一)公正合度的人际交往
(二)由家及国的伦理扩展
(三)人己相系的道德力量

第九讲 天下太平的社会理念
(一)絮矩之道的重要意义
(二)仁政重民的施政原则
(三)德本财末的体用意识
(四)仁善保民的道德关注

第十讲 以义为先的行动原则
(一)仁人爱恶的理性自觉
(二)身本财末的社会价值
(三)以义为利的治国纲领
结语 推己及人的文化担当
附:《大学》章句

中编 《中庸》讲演录
第十一讲 《中庸》作者及其成书过程考辨
(一)关于《中庸》的作者
(二)《中庸》成书的大体过程

第十二讲 中庸实践难度及中西中庸观
(一)中庸内在含义及其是否可能
(二)中庸思想的当代性与世界性

第十三讲 天人合一的儒家之道
(一)中庸的形而上学根据
(二)中庸的自我性情修养实践
(三)中和的精神意义在于心怀谨慎
(四)中庸之路的正与反

第十四讲 中庸的精神高度与实践价值
(一)中庸境界的高度与难度
(二)过与不及的历史经验教训
(三)践行中庸之道的现实难度
(四)理论实践双难的中庸之道

第十五讲 中庸之难与君子之强
(一)须臾不离的中庸之道
(二)中庸不可能的深层原因
(三)君子之强的精神价值操守
(四)常行正道的中庸实践

第十六讲 君子之道的广大与隐微
(一)儒家对君子的多重规定性
(二)实践君子之道的张力结构
(三)道不远人的人文立场
(四)日用规范中的中庸实践要求

第十七讲 中庸实践的主体自觉与功效
(一)自我定位的“素位”意识
(二)循序渐进的君子之道
(三)敬畏神灵的当代思想启示
(四)大德受命的中庸功效

第十八讲 礼治规范与伦理政治话语
(一)圣人续接的礼治规范
(二)中庸之政的人文关怀
(三)达道达德的公共价值

第十九讲 诚:修治天下的内在根据
(一)治国九经的政治思想
(二)政治预见性与行动合法性
(三)知行合一的为道功夫
(四)至诚之道的天地境界

第二十讲 至诚无息的精神生态意义
(一)致曲有诚的精神跃升
(二)至诚如神的精神投注
(三)成己成物的内外一体性
(四)至诚无息的精神超越性

第二十一讲 德合天人的文化理念
(一)至诚之道的实践路径
(二)与时俱进的文化意识
(三)治理天下的最高境界
(四)天人相喻的文化意义

第二十二讲 中庸之德的社会伦理价值
(一)至圣之道的五种美德
(二)简淡谨微的道德境界
(三)内省慎独的内修价值
第二十三讲 《中庸》的思想内涵与当代意义
附:《中庸》章句

下编 讲演问答录
一 重解中国经典与互释中西文化精神
二 “太空文明时代”与“妖魔化中国”症候
三 在文化输出中使中国思想逐渐世界化
四 大国文化守正创新与中国形象重塑
五 守望文化中国与重铸文化精神
六 在全球化语境中持守中国身份立场
七 文化身份表征亚洲价值与大国文化竞争力
八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语境中的中国文化处境
九 玄奘精神的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
十 反对“去中国化”而坚持东方文化的世界化

附录
一、治学心得:学术精神与生命踪迹
二、主要学术著作及提要
三、主要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