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易经解析与致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1957436
  • 作      者:
    王以雍著
  • 出 版 社 :
    九州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王以雍,1931年出生,山东省招远人。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后一直从事科研工作。先后在电机工业部电器科学研究院、机械工业部机械科学研究院工作,直至退休。从事业务为微型及特种电机、自动化、超导等研究和制造,因患病偶然机缘,进入医、易、佛、道、儒,兴趣浓烈。作者积三十年研究之成果,成《易经解析与致用》一书,以阐明易道,嘉惠后学。
展开
内容介绍
    《易经解析与致用(修订版)》共分四章,第一章阐述易理的道理,世间一切变化皆源于其阴阳的变化,可简为:阴阳和则生,阴阳离则灭,阴阳错则变,阴阳平则佳,把握阴阳则统御整体。第二章阐述易理之应用,例如生命变化的规律,养生、修炼的机理,思维本质和思维规律,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等。第三章阐述象数体义,象数应用及其认识论价值。第四章阐述河图、洛书的内在涵义和道理。古老的易学与现代科学碰撞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思维火花?让《易经解析与致用》告诉你。奉书作者王以雍,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牛业衍一商从事科研工作,在专业领域内出版过多种重要专著。因为偶然的机缘进入医、易、佛、道、儒,从此潜心研究三十余年,笔耕不辍,将自身心得体会、现代科学理论与古老的《易经》智慧相结合,著成《易经解析与致用》一书。书出版后,广受读者欢迎和好评,已经重印多次。
展开
精彩书摘
    这里是从智慧的角度讨论善恶,人们通常的感受是,为善心安,为恶心戚(不安)。由前述可知,定(安心)能生慧,心染则否。因此可知,善通智慧,恶通愚痴。儒家认为,“大学(学深)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明德是指生而具有的灵性,相当于佛家所说的佛性,明明德是要把本有的灵性发挥出来。发挥的方法是定一静一安一虑一得,亦即定能生慧。
    从智慧言,心净,可达高慧。这种心灵状态,佛家称为“定”、“清净心”、“涅槃”。“定”的涵义是,精神既不昏沉(昏昏欲睡),又不散乱(胡思乱想),而是处于安静平和的状态。这时,身心远离爱、欲、乐、悲……一切的分别,安而静(净),没有丝毫的纷乱。在这种状态下,将心灵观照集于某一境界,渐而产生一种无上圆满的灵觉,这就是慧。“涅槃”是梵语,是佛家术语,其本义是“圆寂”。“圆”,指智慧圆满;“寂”,指分别寂灭,总的意思与定相似。涅槃境界与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一致,无为是把一切分别灭尽,无不为则是智慧无上,圆满无漏。这种境界很难达到,佛家认为唯圣者能知,非常人经验所能测度。儒家认为,道,非感官所能及,唯有修心,而且指出,善心者,师心不师圣。
    分别是相对的涵义,阴阳是相对,善恶是相对,上下,左右,前后……均是相对,从智慧无上圆满的角度言,心有相对则不可能;反之,心无相对,心无善恶,才能导向无上智慧。心无善恶,亦即不善不恶,善恶泯灭,心平如水,这是智慧的前提。所以,欲达高慧,必须在心灵的层次上达到非善非恶,善恶泯灭。
    智慧是思维的高级层次,也是佛学的核心,佛学教导人们在行为上要众善奉行,诸恶不为,在心灵上要不执善不执恶,非善非恶,才能发慧。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有心,就是在心灵的层次上执著于善,存善,思善,心上有执,难致高慧。反之,常存恶思、恶念,亦是心上有执,也难致高慧,因而提出“平常心是道”。所谓平常心就是心平如水的心态,既不执于善,又不执于恶。但在实际行动上却是要求有善必行,在心灵上则要求行善不计,清净无执,这是修心养性以至致慧的必由之路。例如在实际生活中,遇人落水,救之,救后留名,是有心,有心为善不值得称道。反之,以平常心对之,救人是当时情景所必需,救后心中不留丝毫痕迹,这就是在行上利他,在心上清净,佛家称为自净其意,是修心的正途,也是智慧的大道。
    慧是觉性,修心可以达大觉大悟,自身达到了大觉大悟、大智大慧,完善了自我,而不致用,还属下乘。进而以自身的觉性去济世致用,方为上乘。中国文化重利他,慧而致用,造福天下,不重自我圆满,独善其身。佛家称此为,入涅槃而出涅槃,意义相同。
    修心方面,佛家的六度修行甚为高超,六度是:1、持戒,2、布施,3、忍耐,4、精进,5、禅定,6、智慧。“持戒”是行为正,不能花天酒地,胡作非为。“布施”的核心是舍,舍有两个方面。一是物质上的舍,二是精神上的舍,而且持平常心,舍而不计。“忍耐”和“精进”是难忍能忍,难进能进,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禅定”与“智慧”是定能生慧,禅定的内涵是泯灭一切分别,达到心境清净,最后导致灵觉,智慧。
    《易经》思维以阴阳定论,一阴一阳之谓道,这里的道是理法、规律。佛家修行的最高层次是禅定智慧,道家修行的最高层次是无为而无不为,儒家修行的最高层次是极高明而道中庸。
    中庸是中道,儒家在这里言中庸有两层涵义:一层是日常生活,中道是事物运动阴阳平衡的最佳状态,应把握之。再一层是极高明而致用的方法,亦应掌握中道。在这一点上,佛家阐述较多,诸如:“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无念不空,有念不实”。亦即慧不离定,定不离慧,定慧不二。从《易经》角度言,则是阴阳不二。
    定能生慧,必须超越分别,达无分别;超越阴阳,达无阴阳。或言居于中位,不阴不阳,亦属中道。因此,佛法有中道法门之称。
    从《易经》的阴阳思维观之,中道是阴阳平衡无阴无阳的一种状态,在日常生活中,则是以平常心来体现。
    智慧,人生最为第一。人为万物之灵,亦在于此。慧为灵性,为觉性,致慧的过程是灵化的过程,是提高觉性的过程。欲提高灵觉,必须在行的层次上众善奉行,在心的层次上自净其意。严格言之,智慧是出世间层次。善恶是世间层次,所以,欲达大智大慧,必须超越阴阳,跳出善恶。
展开
目录
修订版前言
第一章 易理本义
一、阴阳观
二、阴阳的性质及其变化
三、环境之阴阳变化及其生物

第二章 易理致用
一、中医的理论内核
二、生命本于阴阳
三、生命规律
四、养生原理
五、生理时钟与自然时钟
六、易理与思维
七、人的灵性
八、思维规律
九、智慧的开发
十、认识不全
十一、智慧与善恶
十二、中医的天人相应
十三、易与行为科学
十四、易与美学
十五、易与中国传统文化
十六、易与两种认知
十七、易与三层中道境界
十八、易与深三昧

第三章 象数本义及其致用
一、象数的概念
二、两仪
三、四象
四、八卦
五、十六卦
六、三十二卦
七、六十四卦
八、封象总论
1. 事物兴衰
2. 物极必返
3. 象的吉凶
4. 象的数目
5. 以象表事
6. 象的对偶
7. 卦象与二进制
8. 充实为美
9. 阴阳二象
10. 象即数
11. 象的和谐

第四章 河图洛书解析
一、河图
二、洛书
附录一
附录二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