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理解和深刻领会十六大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一新的重大认识的科学内涵和深远意义,增强必须完成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一重大历史任务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性,是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对全党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与时俱进,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十六大阐明的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大认识和战略部署,首先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搞清什么是政治文明,什么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什么我们要高度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文明,即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所取得和积累的体现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积极成果的总和。自人类社会脱离蒙昧和野蛮时代、进入阶级社会和产生国家起,人类文明就大体上可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部分。物质文明构成人类文明的基础内容,体现与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制度相依存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构成人类文明的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内容。其中,精神文明体现该历史阶段科学、文化、艺术、道德、伦理、宗教、哲学、经济、政治、法律等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政治文明体现该历史阶段政治法律制度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者的关系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和进步程度,决定着该社会历史阶段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和进步程度;一定社会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也存在着相互规定、彼此制约的关系,并都对该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起着强有力的或者引导、保证、促进,或者干扰、破坏、阻碍的能动的反作用。在这三者共同构成的人类文明结构中,政治文明居于核心地位,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不仅是一定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集中表现,而且对该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起着规范、引导和制约作用,是决定该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政治文明的核心内涵(或狭义的政治文明),主要指一定社会政治制度(包括国体、政体、法律和行政体系等)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进步程度和成熟完善水平愈高,这个国家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就愈有保障。但每一种社会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完善,都是在该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制约和指导下进行的;其实现和维系,都必须靠社会大多数成员认同、接受、服从和遵守该社会政治制度的行为实践。因此,政治文明更完整的含义(或广义的政治文明),是指由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形态、在该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思想意识形态和广大社会成员的政治行为实践所共同体现的社会文明。
政治文明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与人类社会划分为阶级和国家的产生及存在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政治文明从一开始就是综合反映人与人之问的社会政治关系,体现阶级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及其发展变化的概念。纵观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任何一种类型的政治文明都有鲜明的阶级性。每一种社会政治文明的特殊内容和阶级属性,都是由在该社会居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决定的。
所以,尽管人类社会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文明在形式上都存在着某些相通之处和继承性,但其历史内容、性质和特点都并不相同。处在同一历史阶段、具有同样阶级内容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政治文明,也都毫无例外地具有本国和本民族生存发展环境、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赋予的国家和民族特点。例如,古希腊罗马的奴隶制政治文明不同于中国古代奴隶制政治文明,中国封建时期的政治文明不同于欧洲中世纪封建政治文明,西欧、北欧和日本模式的资本主义政治文明不同于美国模式的资本主义政治文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同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等等。在同一时代并存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政治文明,虽然都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相互接触和碰撞,以致相互影响、渗透和融合,因而,有些民族被他族同化了,有些国家被别国征服、吞并或自我瓦解、崩溃、毁灭了。但是,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阶级、国家和民族差异,政治文明的阶级性、国家和民族特点就不会消失。承认和把握人类政治文明产生、存在、发展的这些特性和规律,对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至关重要。
人类社会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样,发展的总趋势都是不断进步(虽然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有时会发生曲折和倒退现象)。所以,在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的社会发展和更替过程中,政治文明的进步程度不断有所提高。但是,在人类社会政治文明这一发展进程中,先进的人们对于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的向往和理想追求,在现实生活中却总是只限于在那些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的阶级即少数剥削者和富人中才有所体现,而直接创造社会财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者却总是处于被少数剥削者和富人压迫和统治的境地。只是当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发展到20世纪上半叶,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行动指南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下,世界上先后诞生了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后,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发展才开始发生真正具有突破性意义的质的飞跃,广大劳动人民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上升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这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划时代的伟大历史性进步。
但是,由于多种复杂的原因,包括停滞、僵化于初步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成果,不能与时俱进、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曾经向全世界初步显示出优越性、对人类进步作出过重大历史贡献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未能得到完善和发展,逐步迷失和改变了方向,终于在20世纪末叶被断送、“转轨”,走上了“回归西方文明”、照搬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模式的老路。其结果是,原苏联东欧地区的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丧失了曾经获得过的国家和社会主人地位,重新沦为资本主义剥削和统治的对象。
总结这一历史教训,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并不等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巩固和成熟完善。社会主义国家绝不可故步自封,必须与时俱进,高度重视和坚持不懈地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否则,就难以在同资本主义的并存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需要世代相继,坚持不懈长期努力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并为之进行了长期奋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前仆后继、流血牺牲,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剥削和统治的英勇斗争,就是要推翻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为中华民族走上强国富民的社会主义道路创造政治前提。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建立,是中国人民翻身得解放,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的历史起点。这一历史起点,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开端。
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框架和进一步完善发展的基础。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还提出了在全党和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个理想目标,即要造成一种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遗憾的是,由于受当时国内外历史条件的局限和缺乏足够的正反两方面经验积累,党在指导思想上一度发生“左”的失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实践走了一段实行“大民主”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弯路。但是,总的说来,这一时期奠定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是坚实的、牢固的,经受住了半个多世纪国内外急风暴雨和风云变幻的考验。事实证明,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适合我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家作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自我完善发展的潜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建国以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汲取了以往失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目标和任务。从此,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进入了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通过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新阶段。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沿着邓小平同志指引的方向,在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中,取得了许多与时俱进的重大进展: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并提出依法治国要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确定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并阐明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明确指出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等等。
回顾既往,我们清楚地看到,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了开天辟地的历史性成就和世代相继的许多阶段性重大进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展望未来,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任重道远,仍需要今人和后人世代相继,进行长期努力。所以,我们有必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长期性在于:与建立在私有制和私有观念之上的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政治文明不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是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依存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需要逐步、最终必须彻底与已经长达几千年之久的私有制和私有观念实行决裂的历史过程。这绝不是仅靠几代人的努力就能一帆风顺、轻而易举完成的事情。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艰巨性在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迄今只有几十年历史,而且都是在经济文化落后、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尚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的东方国家历史条件下起步和进行的。与已经有几百年发展历史、经济文化水平和综合实力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相比,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还只是处于建设和发展的初期和初级形态,还存在着许多缺陷、不足和不成熟之处,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运作规则和形式、制度化和法律化建设上还有许多有待于完善、发展和进一步落实的环节。而要做好这些工作,需要进行长期努力,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有更充分的发展;需要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践进程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需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既倍加珍惜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又认真研究和科学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包括有分析、有取舍地吸收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某些规则和形式,但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复杂性在于,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一历史阶段,为了充分调动和利用一切可以调动和利用的国内外因素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实行多种所有制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建立和完善能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接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而还需要允许和鼓励私有制、资本剥削与雇佣劳动关系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和发展。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无疑会遇到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问题、困难和干扰,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给予正确对待和处理。否则,将难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可靠的政治和法律保障,甚至有可能迷失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方向。
从政治文明建设包含的内容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涉及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管理、法制建设等诸多方面,是一个内容广泛的系统工程,需要始终把握正确方向,进行多方面的长期努力,有领导、有步骤、扎扎实实地全面推进。
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十六大报告指出,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但是必须看到,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所谓“低水平”,是指我国的人均GDP水平还不高,还只是刚进入小康门槛,而且还有部分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所谓“不全面”,是指总体上已经达到的小康主要偏重在物质文明方面,而在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还没有达到相应水平。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已进入小康门槛的人口在城乡之间、东中西部不同地区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分布很不均衡,社会财富占有和收入分配方面差距过大的问题十分突出。总之,目前已经达到的小康水平,与1991年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关于“我们所说的小康生活,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标准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