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神农,有一个古老而悲壮的传说。话说女娲造人后,人类繁衍众多,地上的动物野果已经供不应求,人类因此陷入困境,这时,神农便诞生了。神农长大后,能使天降雨,使日发光,因此人们用他为首领,称其为“炎帝”。他收集各种谷类,教授人们播种。于是,普天之下,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人们会生病,生了病,就不能种庄稼,甚至可能死亡。神农爱惜众民,便亲自去尝百草,寻求解救之药。草药吃到肚子里,神农会凭身体感觉,凭眼睛观察,判断其效果如何。但他尝遍百草,难免会中毒,最严重时,一天中了72种毒,那神农如何解毒的呢?靠的就是茶叶。据说有一次,神农尝到一种绿叶,人口微苦,之后便有淡淡清香,奇怪的是,吃过以后,肚子里像洗涤过一样,干净清爽,这就是茶,便是靠着它解了剧毒。可是,又有一次,神农尝了一种开小黄花的植物,一吃下去,肠子就开始腐烂,吃茶叶根本来不及了,伟大的神农就这样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以后人们就把这种植物叫做“断肠草”,神农也成为了医药之神。神农尝草的故事出于《神农本草经》,这本书从战国时代写起,到汉代正式成书。那么,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至少在战国时期,茶已经作为一种药物,为人服用。茶的最大使用价值是作为饮品。我国最早饮茶起于西南产茶之地。饮茶的正式记载出于汉代。《华阳国志》记载:“自西汉至晋,二百年间,涪陵、什邡、南安、武阳皆出名茶。”茶在这一时期被大量饮用。清朝顾炎武的《日知录》载:“自秦人取蜀之后,始有茗饮之事。”这证明我国茶叶作为饮料始于秦汉时期。公元前59年,西汉时茶已经成为商品,开始买卖。西汉王褒《僮约》即有“武阳买荼”、“烹荼尽具”的记载。秦朝统一之后,巴蜀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往更加频繁,从汉代文献中可以看出巴蜀的茶事活动也更加发展了,茶叶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物品。西汉蜀人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凡将篇》记载当地2l味中草药材,茶为其一,可知蜀地产茶且有用作药物的。《方言》中记载:“蜀西南人谓茶为日葭萌。”而据《华阳国志》的记载,汉代巴蜀地区茶叶分布十分广泛,既有野生茶树,更有人工栽培,品种很多,产量也很大,从而出现了茶叶商品生产,出现了茶叶贸易市场。西汉宣帝时,蜀人王褒所写的《僮约》记载了蜀郡资中人王子渊规定僮仆的任务,其中就有“烹茶尽具,铺已盖藏”,“牵犬贩鹅,武阳买茶”。从资中到武阳(今彭山县双江镇)去买茶,这里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茶叶市场,当时的成都一带已有茶的买卖,而且饮茶并非奢侈之事,据考古证明,汉代不仅巴蜀地区有饮茶之风,两湖地区的上层士大夫们已经把饮茶作为时尚。
在云南劫海南糯山地区流传这样一个故事:三国时期诸葛亮带兵南征来到南糯山,士兵们因为水土不服,大多害上了眼病。诸葛亮见此情景,便把小条拐杖插到南格山土,一瞬间,那拐杖变成了一棵树,长出了青翠的叶子。诸葛亮叫士兵们摘下树叶煮水喝,结果眼病全治好了,于是,这一带的人把这树称之孔明树,也就是茶树,把诸葛亮尊为“茶祖”。故事虽然有些夸张失实,但有一点,就是它所反映的茶有“明目”的功效却是真实无误的。《广陵替老传》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晋朝元帝年问,有个老大娘矿每天清早独自提着一壶茶到街市上去卖。街上的人都争着买,有趣的是,老大娘虽然从早到晚地卖,可是壶里的茶却不见少。老大娘卖茶得的钱也不往自己袋里放,而是都给了路边的穷人和乞丐。有人感到这事奇怪,报告了官府,官府派人来把老大娘抓到监狱关了起来。不料到了夜里,这位考大娘竟然带着她的茶具从监狱的窗户飞走了。人们无不为之惊叹。故事虽然不免荒诞了点,可是故事中劝人“乐善好施”,认为“善有善报”的寓意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人们热爱生活,希望健康长寿,这种意愿在茶的传说中也得到了寄托。传说古代有一个老和尚,久思重病,吃了很多药也没有效果。一天,一位年迈的老翁前来告诉他,在春风吹动雷声初发的时候,采摘蒙山中顶(今四川雅安县蒙山中顶上清峰)茶,用水煎服,能治这位老和尚的病。如果能每年服用,就会众无疾病。老和尚听了这位老翁的话便在蒙山清峰筑起了石屋,请人住在里面,一到时间,就按老和尚所传授的方法采茶煎服。没多久,老和尚不但病好了,而且看上去好像换了一个人,完全像个年轻人了。于是,人们纷纷传说,蒙顶茶是“返老还童茶”,能使人长生不老。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