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国人健康手机号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128626
  • 作      者:
    胡大一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军医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一个手机号码可以救命?一个手机号码可以预测和预防心血管病?
  1. 心血管病居中国城乡居民死因第一位,每三个死亡者中就有一个是心血管病原因。
  2.卫生部健康教育首席专家、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健康快车”发起人之一,胡大一教授说:达到健康手机号140-6-543-0-268的要求,未来心血管病的危险会降低90%。
  3. 10个心肌梗死9个可被预测,6个心肌梗死5个可被预防。
  4.“国人健康手机号”,帮你构筑一道强大的生命防线。
  5. 张艺谋作序并推荐。
  一个“手机号”伴你健康一生。
  心血管病有五大危险因素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月巴胖。
  中国40岁以上的人群中,有60%左右的人不同程度存在心血管病或危险因素,不太了解。
  如何保持心脏健康的更高达80%。
  这个手机号码,使你未来心血管病的危险会降低90%。
展开
作者简介
  胡大一,主任医师、教授、欧亚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医学教育家,国家和首都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专家津贴。任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研所所长、心脏中心主任,前任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内科医师分会会长等职。
  197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1985~1987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院和芝加哥伊利诺大学医学院进修。在我国率先成功开展射频消融根治快速心律失常技术,并向全国160多家医院以及印度、越南、日本等国推广普及此项技术,先后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积极推动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和心脏外科发展,获多项国家级、省部市级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并获得2001年“吴阶平杨森奖”医学一等奖,2000年获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章,1998年获北京市先进科普工作者奖、2005年获“联合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贡献奖”、2006年获“中国医师奖”。
展开
内容介绍
  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大敌人是心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及其病死率高居榜首,占总病死率的34%左右。在我国,吸烟、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是导致冠心病和急性心肌梗死的五个最危险因素。胡大一教授认为,10个心肌梗死9个可被预测,6个心肌梗死5个可被预防。掌握“国人健康手机号”14065430268,帮你构筑一道强大的生命防线,远离心血管疾病的危害。
  对于健康的生活方式,胡大一教授总结为:不吸烟,管好嘴,迈开腿,饭吃八成饱,日行万步路,在浮躁、急功近利的社会转型期,保持好心态、好心情,才会有健康的身体。
展开
精彩书摘
  从死亡说起
  用死亡的话题作为本书的序章,实在有点残酷和沉重,可能许多读者读起来都会觉得不舒服,死亡,是我们很多人都忌讳的一个话题。但是我想,大家都应该有一个常识,人的一生当中,许多的灾祸都可以避免,唯独死亡是避免不了的,死亡是每一个人必然的结局。所以我经过反复思量和权衡,还是以死亡的话题开启我和读者朋友的对话。
  我总是把医学发展的动力划分为两种,一是战胜死亡,二是战胜疾病。当然这种划分不是从学术的角度,如果从学术的角度看,这种划分是有毛病的,因为死亡和疾病互相关联,不能并列。但这种划分是有意义的,战胜疾病的需求推动医疗技术的小进步,而战胜死亡的需求推动医疗技术的大进步。在医学发展史上,有许多重要的医疗技术的发明、发现,都是因为死亡的“刺激”,从社会的角度看,许多医疗改革的“刮骨疗毒”也与一些死亡事件有关。
  对于个体的人来说,我们可以把战胜死亡叫“求生”,战胜疾病则可以借用一个古词叫“无恙”。我们不妨用最通俗的话来说,我们可以把战胜死亡叫做“活着”,战胜疾病叫做“好好活着”。活着是一种静态的存在,而好好活着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样说,大家应该容易理解战胜疾病的意义了。
  我们再换一个角度来看。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人的死亡只有一次,而战胜疾病则是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百病不生和长生不老一样不可能,而“百病缠身”则非常可能,大家肯定见过受尽疾病折磨的人,有的因为受不住没完没了的疾病折磨而自杀,可见有许多疾病超出了人能战胜的范围。
  不过,毕竟大部分的疾病还是可以战胜的,即可防、可控、可治。战胜严重些的疾病,自然需要良好的医疗条件,但更需要的是平和的心态、乐观的精神、科学的知识、丰富的经验、顽强的毅力,且还需要智慧。
  再进一步说,当我们所患的疾病需要我上面列举的那么多条件才能战胜的时候,那个病必是非同小可,对于大多数人、大多数疾病来说,没有那么严重,至少在开始时没有那么严重。要使自己的疾病不往严重的方向发展,也需要几个条件,后面我会专门说到,这里先简单地展开一下:
  一是冷静的判断力。许多患者来我这里初诊的时候,神情很严峻,我有时候都不免跟他们一起紧张。随着问诊、观察、交流的深入,我笑着对他们说:“你没有心脏病,只有心病。”当听到这样的结论的时候,有的患者如释重负,可能会和我讲一段医生如何说他的疾病有多么严重的“趣闻”来,而有的患者甚至听不进我的结论,硬是要说自己有这病那病。这就是判断力影响心理,心理影响“病情”。
  二是健康的生活方式。许多病都是患者自己“折腾”出来的。我的许多同道,比如大家很熟悉的钟南山院士、洪昭光教授、向红丁教授、赵霖教授等,也是和我一样,在不同的场合反复讲述健康的生活方式,但看来还得不断地讲,因为对生活方式真正保持警醒的人还是太少。如何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连不少的医生都缺乏认识或行动,如我国有半数的男医生吸烟,三分之一的心内科男医生吸烟。
  我和解放军总医院赵霖教授都在中央电视台做过健康节目,我讲心脏病预防,他讲营养平衡。我看了他一期节目中讲到现在城市的孩子吃麦当劳、肯德基之类的快餐,吃出了肥胖症,他讲着讲着就哭了起来,现场也有观众跟着流泪。我理解赵教授的情感,是痛心,是忧虑。作为一个营养学专家,他哭出来也就排解了心中的痛和苦,但对于当事人呢?一大批少年儿童因为营养过剩而肥胖,如果不及时矫正,埋下的健康隐患是可以预见的,一旦出了问题,哭干眼泪都不能解决问题啊!而让我们忧虑的是,他们的父母,很多人都不觉得是问题,甚至还可能为自家的孩子胖乎乎而高兴呢,这才是值得担心的现象。青少年肥胖是一生的“健康祸根”,不但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危险,而且也会增加成年后癌症的风险。
  如果你上述两条都做得不错的话,很多的病都可以控制住。“控制”这个词,在本书中是第一次出现,在后面的篇章中,我会反复用到这个词。
  死因分析:一张让人警醒的“死亡地图”
  这里说的分析,不是分析某个人为什么死了、是怎么死的,而是一个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的名词,医学上的死因分析和公共卫生领域的死因分析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侧重点不同。医学上的死因分析要落实到致死的具体原因,目的在于探究疾病之间的关系和临床治疗的策略;而公共卫生领域的死因分析则有统计学特色,目的在于解释病种导致死亡的基本规律。医学上的死因分析主要是供医务人员参考,而公共卫生领域的死因分析对普通大众有指导意义,我们这里讲的死因分析就是后者。
  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要做不同程度和方式的死因分析,我国的死因分析也有官方和民间两条线。官方组织的死因分析是卫生部牵头、科技部协助的“全国(居民)死因回顾抽样调查”,到目前为止已经进行了3次,20世纪70年代中期进行了一次、90年代初期进行了一次,第三次是2006年,平均间隔15年左右。
  就“第三次全国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来看,调查的路径是全国布局、汇总上报,因此,各省区有一个报告,全国有一个报告,各省区的报告结论是有所区别的,比如河南居民第一死因是心血管疾病,而重庆居民的第一死因是呼吸道疾病,甘肃省是恶性肿瘤。如果把全国有报告的部分省区居民死因的前四位列出来,大家可以发现许多问题。
  这个表格是根据调查的有关结果整理的,大家可以对照一下自己所在的省份,也许对你预防相关疾病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要记住,这个结论是抽样调查分析得出来的,并不适合每一个人。
  心血管病:国人健康“地雷”
  在展开这个话题之前,要给大家提供一个结论,心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国民的第一位死因。有的读者肯定会迷糊了,前面的表格中,全国的死亡首因不是脑血管疾病吗?怎么成了心血管病呢?这里需要做一些必要的说明,以帮助读者清晰地了解。
  心血管疾病(CVD,cardiovasculardisease)是一大类影响心脏和血管的疾病总称,包括冠心病(CHD)、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病和周围血管病(PVD),也包括其他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由于风湿热对心脏造成的损伤)和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心血管病与心肌梗死、心绞痛和脑卒中(俗称“脑中风”)等。
  上面提到的诸多病种大家都比较熟悉,但其中的周围血管病可能听说得少一些,它是外周血管病的通称,主要包括静脉曲张、精索静脉曲张、血栓性静脉炎、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深静脉血栓形成、布加综合征、雷诺现象等。这些病名,有的很生僻,有的我们还是经常接触到,比如静脉曲张、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等。
  看了心血管病旗下一大串病种,我们就可以清楚地发现心血管病是一个大家族了。
  根据世界心脏联盟的统计,心血管病每年导致全球1750万人死亡。各种原因(战争、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空难、传染病、癌症等)所致的总死亡数中,每3个就有1个是心血管病的原因。预计到2020年,全球因心血管病死亡人数将达2500万,并且80%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我国的情况也很不乐观。卫生部曾经发布过报告,近30年来,心血管病死亡人数远超过恶性肿瘤、传染病、呼吸、消化系统疾病、自然灾害等导致的死亡人数,占中国人所有死亡人数的34%,超过三分之一,个别地区心血管病死亡人数比例高达50%。
  医学界一般采用归纳的方法研究心血管病的病因,有的表述为导致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域有些细微差异。全球大约75%的心血管病是由传统的危险因素造成的,包括肥胖、缺乏体育锻炼以及吸烟。在发达国家,至少4/5的心血管病是由以下5种危险因素之一造成的:烟草、酒精、高血压、高血脂和肥胖。在我国,高血脂、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是导致冠心病和急性心肌梗死最重要的5个危险因素。
  我们不妨来看看上述5个危险因素分别有多大的人口拥有量,还是采用卫生部2006年的统计21世纪前几年的数据。资料显示,我国有肥胖人群6000万,超重者2亿,高血压1.6 亿,糖尿病3000万,高血脂1.6 亿,吸烟者3.5 亿,被动吸烟者5亿,且数字还在不断攀升。2008年9月,卫生部官方网站则显示高血压患者达2亿。上述数据表明,这些危险因素总体构成了国民健康的危险状况。
  10个心肌梗死9个可被预测
  心肌梗死是冠心病中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提到这个名字,恐怕就有不少人感到恐惧,病名中就带了“死”字,而且在我们很多人的常识中,心脏病总是突然发作,这是事实,但我希望大家明白,这只是事实的一部分,我需要特别告诉大家的是:10个心肌梗死9个可被预测,6个心肌梗死5个可被预防。当然,你也可以笼统地理解为,绝大部分心肌梗死都是可以预测和预防的。说可预测和预防,不是意味着你就可以掉以轻心,而是要求你把控好前面提到的五大危险因素。
  这些因素之所以叫做危险因素,决不是危言耸听。如果我们将发生冠心病风险按100%作为基准,仅高血脂和吸烟两个危险因素合并存在,就可以使冠心病发病风险增加67%,也就是增加了2/3以上的危险性。“危险因素”其实还有一层含义往往被我们忽略,那就是,只要你避免了这些因素,就降低了危险性。前面说到的“10个心肌梗死9个可被预测,6个心肌梗死5个可被预防”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下面,我交代一下这个结论的出处。
  国际上有一个INTER-HEART大规模跨国性研究组织,世界上有52个国家加入,包括中国。该组织于2004年报告研究结果,主题就是9种可校正的危险因素能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危险性,能预测90%是这项专题研究的结论,这项研究非常适合我国,因为研究所选取的14820例健康对照和15152例首次心肌梗死患者,约有25%来自中国(25%来自欧洲,20%来自南亚,13%来自中东,12%来自南美洲,5%来自非洲),所以说这个结论是全世界人民的福音。
  “贪生怕死”新解──建一道生命防线
  大凡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都知道一个成语“贪生怕死”,在成语词典中,这是一个典型的贬义词。
  古人为求长生不老,不惜用耗费生命的方法苦炼“仙丹”;现代人为了益寿延年勤学养生之功。除了在特定情况下──比如战争、瘟疫、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在这些情况下,死亡是“由不得”人害怕的──谁不怕死?死亡对人类的威胁和折磨令人产生自然的恐惧。
  怕死就是“贪生”,就要求生,应正面理解为珍爱生命。在对待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上,如果能够和死的问题联系起来考虑,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当然我希望大家正确地理解我的意思,不是说动不动就要联想到死亡,而是说理性地把致死因素纳入健康意识的范围。
  考量致死因素,通俗地说就是危机意识、危险意识,我认为这是健康意识的根本。
  心血管疾病,大多容易致死、致残,但有一个基本事实最容易被忽略,那就是发生疾病和发现疾病不是一回事。许多人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时候并没有发现,等到发现的时候,已经是高危状态,甚至疾病晚期或出现致残、致死的后果。假设平时我们多做致死因素的考量,从而加以重视,会有很多的心血管疾病在发生症状和后果之前提前发现,从而大大降低病死率和伤残率。
  由于心血管疾病都有较为普遍的并发症疾病,即疾病或危险因素共存现象,比如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肾病,比如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压病,疾病或危险因素之间的“联动”加剧了疾病的危险性和进展速度,因此,我很希望大家强化危险意识,我认为这是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本书有些篇章有危险评估的内容,这一部分内容一般相对比较专业,但希望你潜心阅读。即使看得似懂非懂,也比完全不知道强很多,如果你看懂了,那就最好,你就可以请求医生帮助你进行危险评估,那样就相当于建立起了生命的防线。
  希望你自觉构建自己的生命防线,这就是我对“贪生怕死”的新解,也是本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掌握一个“手机号”,远离死亡线
  心血管病的高发病率、高危险性是包括我国在内的所有国家的严峻课题,其突发性和致死、致残的后果给患者带来了很大威胁。当然,心血管疾病是可治疗的,现有的医疗技术和条件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病的死亡率,但是对于患者来说,治疗是最后的防线,要把“关口提前”。预防的成本要远远低于治疗的成本。
  预防这个词,并不是专门讲给心血管病患者听的,我们要让自己不得心血管病,这才是有效的预防。本书围绕一个“手机号”展开,告诉读者的就是如何远离心血管病,如何远离心血管病横在我们面前的死亡线。
  先请记住这个“手机号”──140-6-543-0-268。这里简要交代一下这个“手机号”中各个数段的含义:
  140:收缩压达标值140mmHg以下
  6:空腹血糖6mmol/L以下;糖化血红蛋白6%以下
  543:总胆固醇值,正常人降到5mmol/L以下,有糖尿病或者冠心病者降到4mmol/L以下,同时有这两种疾病者则应降到3mmol/L以下
  0:零吸烟
  268:女性腰围不超过2尺6寸;男性腰围不超过2尺8寸
  如果达到上述指标,未来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会降低90%。这是你的福,也是社会的福。希望“国人健康手机号”140-6-543-0-268帮你降低疾病风险,提高生命质量。
  如何早期发现高血压
  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疾病,从娘胎里带来的或者小时候就得上的,不是没有,但相对来说还是很少,绝大部分都有一个起点。可惜的是,很多人都不会重视自己高血压的起点,只是在某天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测量,才知道自己的血压“高了”,那时就惊诧不已。这种情况在临床中很常见,正在读这本书的你,如果以前没有测过血压,或者很久没有测量过,不妨去测一下,对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级,看看你自己的血压属于哪个级别。如果血压处于理想或正常水平,那是值得欣慰的;如果进入了“高级阶段”,也还可亡羊补牢,因为你看了本书,就知道该重视自己的血压了。
  测量血压当然是判断血压状况最简便的方法,现在许多企事业单位都会为职工安排定期体检,血压是体检中的常规项目。但是,仍然有很多人享受不了定期体检的保健福利,也有一部分人过分轻信自己的健康状况,放弃单位组织的体检,这是很不好的。无论什么情况,你自己得拿自己的健康当回事,就血压而言,以下几点是要注意的。
  (1)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要定期监测血压。高血压的发生是有家族聚集性的,对于父母有高血压的人,其患高血压病的风险比一般人要高,所以建议对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尤其是父母双方都患有高血压病的人,应该定期监测血压变化,而且要注意合理饮食、坚持运动和戒烟限酒,预防高血压的发生,也就是我们前面说到的“改写”高血压家族史,如果你们家族的高血压史在你这里拐了弯,那你就是家族的功臣,至少减少了留给后代的聚集性风险。
  (2)人人都不可忽视自己的血压,尤其是肥胖、吸烟的人。在任何场合有机会就应测量一下自己的血压,包括家里、医务室和医院。家中有高血压病人时,不光病人要常测血压,全家人也都应测量血压。如果每次测血压方法正确,发现在不同日3次测出的血压都显示收缩压达到140和(或)舒张压达到90mmHg,而无应激事件的发生,就应该确认自己患高血压。当血压达130~140/85~89mmHg时,就要引起注意了。
  (3)35岁以上的人应勤测血压。高血压患病率是随年龄增长逐步递升的。但是前面说了,很多人随着年岁的增长,并没有及时了解自己的血压状况。找医生看病很寻常,但找医生测血压的很罕见。有的人几年甚至几十年都没有测过血压,等到发生脑卒中、半身不遂了才发现血压超过200/120mmHg,这种情况是可悲的。因为如果早知自己的血压超标而采取措施,也就不会脑卒中、半身不遂了。所以,要定期测量血压,千万不要由于无知或惰性而早年致残或死亡!建议成年人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血压,35岁以上的人应勤测血压,最好是3个月左右测一次。至于为什么是35岁,没有特别的理由,一般认为35岁是进入中年的开始,如果你愿意把勤测血压的年龄提前一些,那是最好不过的了。
  血压测量是可靠的,但我们也可以通过高血压的一些症状来判断自己是否患有高血压。掌握这些很重要,因为即使你勤测血压(比如3个月一次),每次测量之间还是有一个间隔,这期间也可能患上高血压病。有一点需要说明并强调,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通常缓慢而悄无声息,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半数高血压病人可以无症状。但血压高时也可能出现以下表现:
  时有头痛,并伴有后脖梗子僵硬或肩膀酸痛;
  常感头晕脑胀,伴有眼花;
  常会感到两耳内有“滋儿滋儿”的尖调声,好像往脑袋里钻,心里烦躁;
  睡不好觉,夜梦多,起床后精神差、注意力不能集中、健忘;
  总感全身疲倦、酸软无力、手脚麻木。
  当然,以上症状均不是高血压特有的表现,但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该想到有可能是得了高血压病,最好赶紧测量一下血压。
  有时候,血压会突然升高,而且升高的幅度比较大,这种情况下有可能有以下表现:
  剧烈头痛;头晕、恶心;
  眼睛看不清东西;
  突然发生鼻出血;
  有的甚至发生抽搐、不能说话、不省人事。
  出现以上表现时都提示情况紧急,应该迅速拨打当地的急救电话呼救或尽快送往医院,同时应赶紧测量血压,若出现血压高于200/130mmHg或是单纯收缩压高于200mmHg以及单纯舒张压高于130mmHg,则表明病情危重。
  长期高血压的连锁反应
  在人的健康系统中,高血压既是因也是果。说它是果,是指高血压是一种疾病,前面已经多次提到“原发性高血压”的概念,通俗地说,原发性高血压就是指高血压病,指目前原因不明的高血压,占高血压患者的95%~97%。而在少数情况下,高血压是由肾脏、肾上腺、血管等疾病引起的后果和临床表现之一,医学上把这种高血压称为“继发性高血压”,是与“原发性高血压”相对的。二者在治疗上的重要差别是,继发性高血压应认真查找,明确原因,及早进行病因治疗,单用降血压药物,往往效果不好。而原发性高血压没有可纠正的病因,治疗主要是依靠长期坚持使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无论是原发性高血压病还是继发性高血压病,只要血压控制不理想,都可导致人体重要器脏(心、脑、肾)的损害,甚至出现致残、致死的后果。受到损害的心、脑、肾,我们称之为“靶器官”,高血压病可导致“大心”“小肾”和脑卒中。
  (1)引发心脏疾病。由于血压长期升高,心脏的左心室泵血阻力上升,左心室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因代偿而逐渐肥厚、扩张,心肌耗氧增加,心肌重量增加,但供血无相应的增加。同时,高血压损害冠状动脉血管,发生粥样硬化,使供应心肌的血液减少。两者联合作用,会导致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我们可称这些变化为“大心”。
  (2)引发老年痴呆症。长期高血压可使脑部的小动脉严重受损。脑动脉硬化,小动脉管壁发生病变,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形成脑血栓。微小血管堵塞,形成腔隙性梗死,易致使脑萎缩,导致老年痴呆症。
  (3)导致出血或缺血性脑卒中。因为脑血管较薄,硬化时更为脆弱,血压波动时容易出现痉挛、破裂,导致脑出血。缺血或血栓性脑卒中和血压有着密切关系。
  (4)导致肾坏死。高血压病人若不控制血压,5~10年(甚至更短时间)就可能出现轻、中度肾小球动脉硬化。肾小球动脉的硬化主要发生在入球小动脉,当肾入球小动脉因高血压而管腔变窄甚至闭塞时,会导致肾实质缺血、肾小球纤维化、肾小管萎缩(“小肾”)问题。表现为夜尿多,尿常规检查有少量蛋白尿,进一步发展将出现大量蛋白尿,体内代谢废物排泄受阻,尿素氮、血肌酐明显升高。此时肾脏病变加重,使血压上升,舒张压高达130mmHg以上,肾单位、肾实质坏死,最终发生尿毒症或肾衰竭。
  我们再来温故一下世界卫生组织高血压分级,高血压尤其是中度和重度高血压,往往都是有并发症的,可以参阅表1-2,血压单位为mmHg。
展开
目录
序章:关于死亡的话题
第一章 14065430268之140远离血压的“高级阶段”
导语:高血压——国人第一疾病
1.人体的血压如何产生
附录:血压发现的故事和血压计量单位
2.我的“片面观点”和
Bryan Williams教授的“异端”
3.收缩压和舒张压:一对“冤家”
4.高血压的分级
5.记住140,简易又安平
6.你的血压应控制在多少
7.高血压喜欢纠缠九类人
8.控制血压要从娃娃抓起
9.如何早期发现高血压
10.如何监测和测量血压
11.长期高血压的连锁反应
12.高血压和肾病
13.夜间多尿,提防高血压肾病
14.高血压和糖尿病
15.谁动了我们的脏器
16.危险程度评估
17.你的生活方式健康吗
18.“八分饱”及合理饮食
19.餐桌上的“降压药”
20.要限酒,也要限盐
21.“镇压”之宝:放松放松再放松

第二章 14065430268之6控制糖尿病,记住数字6
导语:一亿人的痛苦
1.揭开血糖的面纱
2.我国糖尿病发病特点和趋势
3.记住数字6,心中就有数
4.糖尿病如何发生
5.易发糖尿病的十一类人群
6.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
7.糖代谢障碍的危害
8.冠心病与糖尿病
9.糖尿病的征兆和诊断
10.血糖比尿糖更重要
11.饮食干预血糖
12.运动消减糖尿病
13.糖尿病的预防
14.当糖尿病遭遇低血糖
15.血糖的自我监测:强调空腹血糖的重要性

第三章 14065430268之543 总胆固醇达标值
导语:胆固醇,多种疾病的元凶和帮凶
1.没有胆固醇就没有冠心病
2.好胆固醇和坏胆固醇
3.降胆固醇 牢记“5、4、3”
4.正常人每天需要多少胆固醇
5.高脂血症:总是“突如其来”
6.血脂高能发现吗
7.血脂异常有诊断标准吗
8.儿童血脂异常:看不见的战线
9.血脂天敌烟与酒
10.血脂益友:茶
11.高血脂/脂肪肝/血黏稠度
12.血脂不是“一瘦了之”
13.降脂治疗和用药的准则
14.高脂血症患者体力锻炼的形式
15.高脂血症患者的饮食控制
16.深海鱼油能降血脂吗
17.哪些食物含有较低的胆固醇
18.全素饮食的利与弊
19.甘油三酯高者要限制饭量
20.儿童肥胖,定时炸弹
附录 7~17岁少年儿童体重判断标准

第四章 14065430268之0 零吸烟:远离烟草 珍爱生命
导语:烟草──国际化的平民毒品
1.一个烟民一生吸烟的烟蒂
差不多可以装满一口棺材
2.烟草是如何“杀人”的
3.吸烟者是如何“谋害”他人的
4.吸烟是一种病
5.尼古丁这玩意儿
6.当吸烟遭遇社交和文化
7.烟草中的其他有害物质
8.吸烟和疾病
9.吸烟和心血管疾病
10.再说二手烟
11.一份戒烟成绩单
12.戒烟七问释疑
13.戒烟五大误区
14.戒烟建议:一次了断
15.戒烟理念“双子座”
16.戒烟的药物干预
17.远离烟草 与您同行
附录 国外部分控烟广告

第五章 14065430268之268 控制腰围 健康滋味
导语:我曾经是一个肥胖者
1.肥胖分型:你是梨还是苹果
2.肥胖标准:你BMI了吗
3.海吃少动,不胖也臃
4.肥胖的控制·饮食篇
5.肥胖的控制·运动篇
6.健身圣经:有氧运动
7.控肥运动“三宝”:安全、简便、恒久
8.我的健身秘诀——六年一个“长征”

大附录 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用药指南
导语:希望这部分内容对你“没用”
高血压病篇
1.降压药物的种类
2.降压药物的选择
3.抗高血压药物适应证和禁忌证
4.降压药的不良反应及消减办法
5.应用高血压药两大策略:让“勺形规律”和阿司匹林帮忙
6.应用降压药的忌讳之一:“朝三暮四”
7.应用降压药的忌讳之二:见“好”就收
8.1级高血压患者降压用药要领
9.2级高血压患者降压用药要领
10.3级高血压患者降压用药要领
11.高血压并发症降压用药要领
12.应用降压药注意事项

糖尿病篇
1.糖尿病治疗药物的种类
2.糖尿病不同阶段选药方法
3.胰岛素应用

高脂血症篇
1.哪些人应用降脂药物
2.常用降脂药物的种类及特性
3.为什么他汀类降脂药最重要
4.他汀类药物降血脂有哪些特点
5.他汀类药物可以逆转动脉斑块
6.他汀类药物应用时间
7.停用降脂药后血脂会反弹吗
8.长期服用降脂药物安全吗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