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生、长、壮、老是不可抗拒的生命规律,但通过各种调摄保养,可以增强人的体质,提高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提升抗病能力,使机体的生命活动处于阴阳协调、体用和谐、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从而延缓人体衰老、减少疾病的发生,达到养生的目的。
我国古代养生家曾提出了养生的两个要点,一是“养正性”,二是“顺自然”。“养正性”就在于怎样去调节、制约人之“三宝”——“精、气、神”,使之不偏不倚,以保持人体相对的阴阳平衡。“顺自然”,就是要求人们养生时,不仅要顺从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而且还要顺应自身的体质、周围的环境。
辩证施养,对症施治
人有男女、老少之分,而每个人的体质又有胖瘦、强弱、阴阳、寒热之分,加之一年有四季,生活环境有不同,所患的疾病也不同,故每个人对养生的要求也各不相同。要正确地养生,就要依据个人体质、季节气候变化以及年龄等来选择合适的方法。就饮食来说,发育期间的儿童和青少年应多食用补脾胃、助消化的食物,而老年人则益多吃补肾亏、强筋骨的食物。以个人不同情况为根本,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调养精神,就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阴阳平衡是健康的保证
在中医理论中,万物皆可以阴阳论:男为阳、女为阴;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头部为阳、足部为阴;体表为阳、内脏为阴;皮肤为阳、肌肉筋骨为阴……阴阳平衡是万事万物的最高境界。
中医同样用阴阳划分人体:体性偏热,是阳性体质;体性偏寒,是阴性体质。中医认为,阳是上升的、活跃的,它在外,完成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阴是下降的、静止的,它在内,是阳的“加油站”,为身体不断地储备和提供能量支持。中医诊病,首先要做的就是辨明阴阳,查清盈亏,然后调和均匀,即可祛除疾病、保持身体健康。例如同是胃病,如果发病突然、喜欢可以暖胃的饮食、身体怕冷、舌苔色白,就是胃受寒引起的,应该吃些温胃散寒的药物;如果感觉“烧心”、胃里就像有一团火并有烧灼感,就是胃热,一些苦寒清热的药物即可发挥作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