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杂泛性的平衡:多靶点药物分子
靶点生物大分子的杂泛性可容纳多样性配体结构,这为设计不同类型的药物特别是模拟创新型药物(follow-ondrug)提供了结构基础和理论依据。但是这种杂泛性也有不利之处,例如:钾通道hERG可与多种含有碱性胺的亲脂性化合物结合,导致一些药物(如Hi受体阻断剂)引起心脏Q-T波延长,进而诱发心脏疾病的发生。同样,CYP代谢的杂泛性使得不同药物产生药物相互作用,产生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分子的杂泛性导致一个配体或药物分子可结合于多种靶标,启动非单一的生物物理或生物化学过程。从“一药物、一靶标、一疾病”的设计理念看,药物的杂泛性是不利的,因为当它缺乏特异性作用,与疾病治疗之外的靶点结合时,可能会引起副作用或不良反应,这是需要避免和消除的。另一方面,从多靶点药物分子的设计策略看,如果杂泛性作用的靶点均涉及某病理过程并具有治疗作用的一致性,这种多靶点作用则可实现多重药理作用(polypharmacology),产生协同效应,从而增强治疗效果,多靶点作用药物所体现的是药物分子杂泛性的有利一面。
合理的多靶点药物分子应具有合适的杂泛性。过低的杂泛性使得药物分子趋于单一选择性,不能实现多靶点作用,过高的杂泛性则会对疾病治疗之外靶点分子发生作用,产生“脱靶”现象(off-target),引起药物毒副作用。药物分子的杂泛性具有一定的两面性,多靶点药物分子的设计则需寻求药物杂泛性上的一个合理的平衡点。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