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摁着牛头吃草”,太累! 我们的教育承担了不应由它来承担的过多的社会压力:升学、就业、致富、当官、成名成家,很多人把原因归结到应试教育体制上去。
有个男孩去农村过暑假,见一个老农把牛拴在一根又细又矮的木桩上。
男孩着急地说:“爷爷,不行,牛会跑掉的!”老农呵呵一笑,说:“放心吧,不会的。”男孩说:“这么小的木桩怎么能拴住这么高大的牛?”老农对男孩说:“这头牛还是小牛犊的时候就被拴在这根小木桩上了。刚开始的时候,它总是不肯老老实实地待着,刨蹄子、打喷鼻,不断地撒野,企图把小木桩拔起来。可是,那时候牛的力气小,折腾了一阵子还是在原地打转,不久它就不再折腾了。慢慢地,它长大了,力气也大了,可是它已经不想再去拔这小木桩了。” 是什么拴住了这头牛呢?是小小的木桩吗?不!拴住这头牛的不是木桩,而是由木桩形成的心理枷锁。一厢情愿地强化孩子的自我控制,置他们的主动性于不顾,孩子就会像那头被小木桩拴住的牛一样,小的时候想拔木桩,拔不动,等到长大了,有足够的力气去拔木桩了,却已经没有欲望了。
当代教育者的最大困境其实就在于“摁着牛头吃草”,一厢情愿地训练 “牛嘴”要张开多少度、如何吃草,却不知“吃草”是它的本能。这样强硬和机械训练的结果是“牛”很累,教育者也很累,教学的效能却极低。变“被动教” 为孩子的“主动学”,是当前教育走出困境的唯一通途。
在我国湖南有个著名的“神童”。他受到采自母亲的巨大学习压力,l7岁就考入中科大。然而不久后,他就退学回家了。原因竞是因为自理能力缺失,无法照顾自己。
教育的镅是什么 这激发了我们思考教育的根本目的厦其本质属性。
美国教育家杜成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则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为完满生活作准备。
我国传统的孔孟思想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通过“格物致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最终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形成完善的人格。
由此看来,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完善受教育者的人格,使之不断地趋于完美。
而当下的教育似乎偏离了这个主题——它过于重视知识的灌输和考试分数,而忽视了知识获取的方法和运甩。
现代教育有两个伟大的使命:一是发现孩子,二是解放孩子。发现和解放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人的牛命发展规律在影响教育价值的因素中,有一个规律是居于核心与灵魂地位的,那就是人的主动性,它是人的素质核心,是一个人的“脊梁骨”,没有它的支撑,人是无法“站立”的。
主动性规律,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动要求发展的高级本能,即一种人性,包括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人的主动性,表明了人的自由发展的程度,可以说,人类进步的历史本身就是主动性不断增强的历史。
每个孩子都具有丰动性,协助拓展孩子的丰动发展可能,应当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呈现为这样的教育过程:当孩子隐约感觉到了发展可能,还没有来得及产生具体动机时,会产生一种独特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叫美感。一位教育者,就是能不断提供给孩子这些美感,也就是不断展示给孩子发展的各种可能性,这时候,孩子的内心就会油然牛发卅实现那些可能性的冲动与激情,就开始了自主学习的旅程,教育因此实现。
相反,如果只强调“灌输”的作用,实际卜就是对孩子的这种高级本能的蔑视和控制,他们被动地学,被动地接受外界的影响,就会逐渐失去对学习的热情。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