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时,山西著名的中学校有山西省立模范中学校,大同中学堂改由大同、朔平两府合办的大朔中学校,还有忻县中学校、河汾中学校、绛垣中学校、晋沁中学校、阳兴中学校。1912年全省有中学校13所,在校学生697人,教职员73人。
就小学堂的创办而言,《奏定学堂章程》颁布后,阳曲、太原、岢岚、文水、太谷、洪洞、介休、祁县、长子、泽州、阳城、陵川、沁水、沁州、武乡、盂县、平阳、浮山、汾阳、曲沃、乡宁、万泉、安邑、稷山、隰州、永和、大同、应县、天镇、平鲁、神池、偏关、定襄、五台、崞县等地的书院都改办为高等小学堂,并在城镇和一些较大的中心村落城堡建立初等小学堂。此后两年间,榆次、平遥、临县、襄垣、黎城、沁源、寿阳、岳阳、虞乡、猗氏、芮城、绛州、垣曲、汾西、山阴、灵丘、广灵、朔州、五寨、徐沟等地纷纷兴办高等小学堂和初等小学堂。到1907年,全省各县基本上都有了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据1911年统计,山西全省各级各类小学堂共有5700多所,在校学生有157600人,其中初等小学堂5560所,高等与初等两级小学堂140多所,女子小学堂30多所。
民国建立以后,全省初等小学实行男女同校。1917年后,阎锡山在山西的权力得到进一步巩固,开始在山西实施其教育计划。1918年山西省行政公署颁布了《山西教育计划案》和《山西省实施义务教育案》,要求从1918年到1921年,用三年时间,在全省普及义务教育,山西小学教育加快发展。1921年,山西全省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达到了68.3%,到1930年达到69.8010,为全国第一(上海地区学生的入学率不到60010)。黄炎培在1919年的《读中华民国最近教育统计》一文中说,山西的学校数量“其进行速而最稳”,关键在于地方秩序的安宁和行政长官提倡教育。
山西新教育实施以来,中小学教育之所以能取得较快发展,且学龄儿童入学率位居同时期的全国之冠,除了黄炎培报告中所提及的社会相对稳定、政府积极提倡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即是山西大学历届毕业生的大力宣传并积极投身于教育兴省的办学实践中。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