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大学毕业生群体本身都是个沉重的话题。那我们不禁会问:为什么那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总的来说,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表面上来看,其主要原因出在宏观大环境的变化上。例如:社会无法提供足够多的工作岗位,大学扩招速度过快等。其实,大学生普遍性的就业难题,有相当一部分缘于自身因素,比如,对就业环境缺乏认识,以及相关就业能力准备不足等。换句话说,之所以出现大学生就业难,一定程度上是很多大学毕业生自找的。
具体来说,大学生自身究竟存在着哪些方面的问题从而导致了就业难呢?笔者结合了自己这些年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点。
没有预先的筹备概念很多大学毕业生都是临到大四毕业了,才开始准备找工作,仓促上阵,自然事倍功半。因为等到大四的时候,很多事情已经来不及了,并且,找工作需要有许多的前期筹备工作,有的筹备工作得提前几年来做,心态的转变也要提前几年进行。所以,本书才强调大学生从大二开始就要开始找工作,或者说为找工作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
现实中,许多大学生只是意识到就业环境越来越恶劣,但仅停留在担忧层面,却没有实际的行动,没有早期的长远规划,也没有进行相关的筹备工作,更有甚者,压根就不去管,抱着先过几年无忧无虑的大学生活再说的想法。
社会经验不足从七八岁开始读书,一直到大学,读了十几年的书,已经适应了学校的环境,从内心来讲对社会环境有排斥的心态,或是简单地比照学校环境来看待社会环境。
其实,校园生活只是人生经历的一小段而已,人迟早还是要踏人社会的,为了确保从学校环境到社会环境的平稳过渡,大学生应尽早接触社会。当然,接触社会的形式也不能单一化。在许多大学生看来只有工作经历或是做家教才是接触社会,其实,还有许多接触社会的方式可供大学生选择。例如:做社会公益性事业、青年志愿者、红十会义务救护员等,都是接触社会的方式。而且,这些方式的门槛很低,对于大学生来说,接触社会的实践意义要远远大于接触社会的物质收益。
不愿意回家乡笔者在与杭州和上海几所大学就业部门的老师沟通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问题,其实许多大学生并不存在就业问题,只要这些大学生愿意回到家乡,工作都是很好找的,而且待遇也不差。而这些家不在本地的大学生,却非要一心留在大城市,宁可在大城市挤得头破血流,接受薪水微薄的工作,也不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去。
理性地思考一下,在促进个人发展的所有因素中,地域其实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则是“人脉关系”。外地大学生在杭州、上海等大城市的人脉资源普遍很少,远不如在自己家乡那么丰富,与其都挤在大城市,还不如以退为进,回到家乡,利用当前所拥有的人脉资源,寻求合适的工作,通过实际的工作锻炼后,再考虑掉头“杀回”大城市。
不愿意进小企业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换来的只是为小个体户打工,这是许多大学生心理上所不能接受的,非得进大企业,最好是外企、世界500强。其实,哪有那么多的大型外企空缺职位呢。虽然,大企业有大企业的好处,例如在管理科学性和系统性上确有先进之处。小企业虽然没有这么完善的系统性,但是却有着运作灵活、反应迅速的优点,这更适合刚接触社会的毕业生们。而且,绝大多数企业还是更欢迎在小企业工作过两年,之后又在大企业工作过的员工,其灵活性与系统性能得到较为和谐的互补。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