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以下简称“中文学院”)是一个以培养高索质、复合型、应用型中文专业人才为目标的教学科研单位,具有熔中国学生培养和外国学生培养于一炉的育人模式。
在1982年以前,学院没有单独的党组织,教师党员先后编入校机关有关部门的党支部,隶属于教务处党总支,后隶属于公共课党总支。1982年成立汉语教研室党支部,吴凌高兼任党支部书记;1987年成立汉语部直属党支部,何建章任书记;1994年6月,更名为中文系(后为中文学院)直属党支部,李毅生等任书记,同时成立国际交流学院直属党支部,李炜等任书记;[998年12月两院合并后,成立国际交流学院党总支,续三义、吕才先后任书记。国际交流学院党总支,下属4个党支部:中文学院教工党支部、国际交流学院教工党支部、留学生服务中心党支部和临时学生党支部。
学院自1985年起,正式招收中国学生本科生,四年一届,每届一个班,学生实行双专业培养,中文专业课集中安排在本部进行,外语专业课则根据学生的选择,分别安排在英语、日语、德语等院系插班学习,其中党员或团员,分别编入德语系的学生党支部和团总支,学院不单设学生党支部和其他社团组织;从1991年实行本科隔年招生,1999年开始招收三年制研究生后(在校生增至2个班,40余人),学院成立了学生党支部,先后由高育花、侯红玉兼任党支部书记,并负责学生工作;从2001年起实行每年招生,2002年10月,学院正式成立了中国学生工作室,聘赵立忠老师任工作室主任和专职辅导员,同时单独组建了学生党支部,杨莉同学任党支部书记-2003年成立了学院的第一个团总支和学生会,简称“团学联”,张晓青任团总支书记,刘佳晶任学生会主席。
2007年1月,国际交流学院更名为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张晓慧、吕才先后任党总支部书记。2008年开始成立研究生党支部(2010年2月增加到3个),2011年6月增设了海外汉学中心联合党支部。截至2011年6月,学院党总支共有4个教工党支部(中文系教工党支部、对外汉语系教工党支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