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泄剧
这年头,古装剧要不出现几个电线杆,还真拿不出手。
这话听起来有点无厘头,可还真不是开玩笑。据说,现在影视投资方拍片有了新的追求。不求拿奖、不求深度,也不求笑声或眼泪。他们要什么呢?要骂声。
骂得越多越厉害,他们越高兴。就像传说中的奇怪物种,他们会从这些骂声中获得能量。被骂得越惨的片子,越是红火。
观众们把这些影视称为发泄剧,亦即是之前“雷剧”的升级版。它是制片方和导演花费大量投资,用大量时间拍出来的电视电影,并非让人欢乐和哭泣,而是让人辱骂发泄的,所谓的雷剧都是如此。它起到的娱乐作用,就是让现代人不断地斥责辱骂,最后发泄掉自己的情绪。
这里有两个因素,类似城市化的推力和拉力理论。
拉力是某种内在需求,亦即民众有发泄的需要,虽然买张球票去看国足比赛,骂上两个小时,也可以获得这样的效果,但毕竟还是没有躲在家里,拧开按钮就可以开骂方便。
第二种是推力,也就是影视制作方的推动行为。有一种时髦的观点则是叫做“注意力经济”,眼球就是市场。无论是被骂还是被夸,只要能吸引眼球。
显然,后面的说法在目前的社会颇为流行,也更多地被各种机构和个人据为理论基础。从这几年的广告、影视以及个别人的表现,我们都可以发现这个理论的应用。比如“恒源祥、羊羊羊……恒源祥、鸡鸡鸡……”;比如最近被骂的很多也会看了很多的新《三国》;再如凤姐和芙蓉姐姐等等,有媒体说她们的出场费已经高达6位数。
这就是现实,不求仁义天下,只求闻之四野。天下人知晓,媒体就会报道,观众就会议论。有人议论,就有人跟风围观,收视率等等这不就上去了么?有了足够人气,对他们来说就是能量和收入。所以,空调可以出现在任何朝代,所以,刘备会提醒袁绍不要大意失荆州。
大家或许认为这种做法肤浅或是急功近利。这估计你对影视制作者定位有偏差,要知道他们制作的是消费品,而不是文化或是艺术。对他们的期待清晰了,你也就释然了。
产品、产品、都是产品。消费时代,影视跟鱼蛋、牛杂一样,都是一种即时消费品。这样,无论影视有多雷,无论媒体如何炒作,你没必要较真,能开骂一把发泄下情绪,也算物尽其用。
何况,目前的影视投资者也不会把“发泄剧”、“雷剧”这些称呼看成一种羞辱。多么神奇的时代啊。
翻墙
医院为防止病人出逃外设100道墙,两精神病患者仍欲逃出医院。
于是,等到夜黑时刻,两人开始努力翻墙。至第30道墙下,“累了么?”“不累。”于是二人继续向外翻。至第60道墙下,“你累了么?”“不累。”于是二人继续向外翻,至第90道墙下,“你累了么?”“累了。”“那好,我们翻回去吧。”于是,他们又吭哧吭哧往回翻。
虽然是精神病患者,虽然最后没能成功,但这二位却体现着和所有人相通的点,那就是希望逃脱禁锢,向往墙外的自由自在。
墙很多,无论是为了保障自身安全的墙,还是用于禁闭他人的墙,其基本功能是一样的,即是用于隔离。将一个空间和另一个空间隔离,使得人们无法在两处自由地来回。
但人类追求自在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所以,自从有了墙这种形态,也就有了翻墙这种行为。翻越城墙进攻敌人,翻越院墙偷取财物,翻墙脱身,翻墙私会等等。也就是说,只要有人筑墙,必然有人翻墙,只要有人设置限制,就必然有人会去尝试突破。其实,广义来说,所有试图突破各种限制的行为都是一种翻墙行为。
以前在学校的时候,我们经常“翻墙”去外面的小酒馆畅谈或是痛哭,以前校内的网络无法访问国外网站,我们就利用各种代理服务器“翻墙”达到自己的目的。前一个墙,翻越的是具体的用石头水泥砌的固体,后面那个要翻的则是网络上所设置的访问限制。
自从去年网络开始整顿以来,许多网站因为自身内容的缘故,无法正常登录。关于翻墙的言论就开始在网络世界里满天飞,求翻墙软件的帖子到处都是,而在朋友之间也会开始互相推荐各类翻墙软件。这些使用翻墙软件的人们,正是试图使用代理访问的方式去浏览自己想看而又被屏蔽的网站。’
这些网站可能低俗,可能有不良内容。无论如何,屏蔽并没能完全阻止部分固执的网民。设定的限制只会促使他们用其它的方式去达到自己的目的。
有一阵子,绿坝被提上日程,据说会限制更多的不良网站浏览。等于又是给网民设置了多道墙,或许初衷是好的,或许保护了部分没有分辨能力的人。但是,有的墙真的就是用来翻越的,限制越多,人们翻越的欲望就越强。
设了一百道墙,网民们也不会像文章开头说的那两位,会重新翻回去。看看目前翻墙软件的热闹,应该能了解,许多人正在翻得不亦乐乎呢。
反三俗
“俗,习也。上所化日风,下所习日俗。”又云,“俗,人之欲也。”“凡民函五常之性。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无常。随君上之情欲。谓之俗。”
考察许慎版《说文解字》和《康熙辞典》,大概可以了解俗的涵义。无非就是社会上长期形成的习惯,但是隐约在后的是“下”、“欲”这样的内涵,亦即人的本能和欲望,引申为人们普遍的欲望和爱好。
所以演化至今,俗至少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大众化的习惯,另一种就是所谓的趣味不高、缺乏修养等等,与“上”和“雅”相对立。
目前,文化和社会领域都在讨论“三俗”,甚至有香港媒体认为,这是内地在开展新的“道德运动”。
根据流行的解释,三俗,即是指庸俗、低俗、媚俗。其源自7月2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的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胡锦涛主席说:“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媒体和个人于是就将之总结为“反三俗”。
谈话是针对目前社会文化领域出现的某些流行的纠正。整个国家的文化建设,不仅关乎百姓日常精神生活,也同时养育社会风气和个体人格。社会转型过程中,在效率与商业利益最大化的催化下,很多文化机构只为效益,而忽略了输出内容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就这点来说,中央对三俗文化的纠正,应该得到各路人马的支持。
由于极有可能形成风潮,所以,就需要弄清关键点,以使其能够变得可操作且有效。
首先,三俗这个概念需要界定边框。比如,这个媚俗,究竟媚的是什么俗,是大众习惯,又或是“下”、“欲”、趣味不高。应该说,是取后者,而不是指代民间大众,不是指代凡尘俗世。界定好边框,确定好涵义,人们才好精确响应,从而避免滥批无辜。
其次,要界定反三俗的主体。胡主席明确提到,“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这里的引导者就应该是政府,政府是主体,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是被引导。如此,所谓全民反三俗,就有点扩大化了。主要做工作的还是政府和输出文化的操作者。
此外,根据“下所习日俗。随君上之情欲。谓之俗”,又需要补充的是,俗,跟时尚流行有着类似的传播模式,上头如何做,下面就会学,上层瞎搞,底层就会胡来。学电脑要从娃娃抓起,反三俗则要从官员、精英开始执行,首先改变他们的文化观念和生活认知。
这就牵涉操作方法的问题。胡主席也提到“引导”,引导是属于软性方法,并未包含强制意味。所以,对待文化工作者就不能是直接封杀,甚至动用大众媒体口诛笔伐。同时,也应该忌讳扣帽子,无论合适与否,直接给人扣上,避免让反三俗变为某些人打击报复他人的工具。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