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使用的语言中“比较”几乎无处不在,“明喻”和“隐喻”正是学者们赐予“比较”这一极为普通的语言现象的两个学名。对明喻和隐喻的研究历史悠久,在欧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甚至更早。不过对一般的语言使用者来说,在进行比较时用明喻还是用隐喻完全是一个自发的,可以说是无意识的选择,很少有人会在使用前先认真想一想该用明喻还是隐喻,只有学者们才会设法对这种看上去是无意识的选择作出合理的解释。在我的学生时代,老师对这两者的区别所给的解释是“用like或as的就是明喻,否则就是隐喻”,当然这只是个高度简单化的、最最表层的识别方式。在这两个学名下面隐藏着许多亟待有识之士去挖掘和发现的真理。本书的作者郭爱萍女士便是其中之一。
对于明喻和隐喻的异同,学界存在两种相反的观点,即两者或同或异,但本书作者却赞同异同论。不过这并不是折中主义的立场,作者认为对明喻或隐喻的选择是语言使用者心理活动的结果,而影响这个心理活动过程的是一系列相关因素,包括语言的和使用者个人的心理认知方面的因素。为了给自己的论点寻找支持,作者对三百多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做了定量分析以证明这些因素的存在以及它们对比较方式的选择所起的作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