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收入《杏坛杂说》的文章,几乎每篇都能折射出作者应畏之为人处事的影子。文集中的不少题目都是过目难忘的:《教学中的“煤炉效应”》、《棉纱线当保险带》、《说说“打小报告”》、《“纸飞机”换“小汽车”》、《“独木桥”与“立交桥”》等等,比比皆是。文集的选材,最多的是教育,这是作者的主业,这方面的文章约占全集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与此同时,也兼及其他,如抨击科技界不正之风的《“精神受贿”:不仅仅是一种学术腐败》、讥讽某些小市民爱虚荣的《也谈“大赤包”》等。文集取材的另一特点是以紧跟时代的热题材为主,间或也有“过时”的“冷题材”,如怀念老局长徐峰的《忆徐峰同志二三事》,感恩老市委书记孙家贤的《市委书记“还债”记》等。他是数学系毕业生,逻辑思维特别发达,表现在记述方法上,多采用层层深入,丝丝入扣,据实论理,以增加说服力。文集的表现手法视具体内容“量体裁衣”,丰富活泼,全书以言论、时评居多,还有散文、论文、调查报告等与之相配,可谓相得益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