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星斗焕文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8037930
  • 作      者:
    《读书》编辑部编
  • 出 版 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爱《读书》的作者读者称赞她有一种特别的文体,名之曰“《读书》体”,特别在哪里?解释起来似乎很难,不过,《读书》的文章读多了,大约就能领会其要义。其实,前后三十年,文体不可能没有变化,但是那些脍炙人口的美文,却会超越年代和文体,长久地刻在读者的心里,留存在世间。
    《星斗焕文章:美文精粹》从《读书》三十年来的已刊文章中选择精粹,依循杂志自身的风格特征,按思想评论、文化评论、书人书话、笔谈、美文五个门类共六册编辑而成,以满足不同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同时也是答谢那些在三十年间始终不渝支持我们工作的读书界的朋友们。
展开
内容介绍
    既是“《读书》三十年精粹”,自然就离不开书,《星斗焕文章:〈读书〉美文精粹》分为“灯下品读”、“心香忆故”、“书里春秋”三部分。“灯下品读”是品味诗书之精妙;“心香忆故”是因书而谈人;“书里春秋”则是书海泛舟的恣肆和其乐融融。金克木《百无一用是书生》是读杨绛《洗澡》一书,属“灯下品读”;汪曾祺《又读》,是评介了沈从文因写《边城》而身背“罪名”和他的艺术见解,属“心香忆故”;资中筠《清华园里曾读书》则讲当年挑油灯夜读,却不是为了考试等等关于书的故事……即使是80年代的文章,而今读来依然亲切,依然获益匪浅。
展开
精彩书摘
    无愧的暮年
    写在翁独健师逝后
    张承志
    前两年,元史界和北方民族史界的同行们曾筹划为南京大学教授、我国元史研究会会长韩儒林先生纪念八十寿辰,出版一本元史蒙古史论文集。但工作正在进行之中,韩先生却溘然辞世,旨在庆贺的论文集变成了追悼论文集。
    今年,我们又筹备为纪念翁独健先生诞辰八十周年、从事学术活动五十周年编辑一本论文集;可是历史又重演了——翁先生竞也在酷暑之际,不留一言,突然弃我们而去,使我们又只能出版一本追悼论文集了!
    至少我感到,大树倒了。一个值得注意的时代,一个失去长者的时代已经在悄悄地开始。在长者逝去以后,我不愿让自己的文字因规循俗而乖巧、而奉承;也不愿在恩师故世之际嗫嗫嚅嚅作孝子态,我宁愿继续在先生的灵前照旧童言无忌,以求获得我受业于他的最后一课。
    翁先生是一位学者,但他作为学者的一生也许是悲剧。我认识的翁先生是一位老人;他作为一位老人却拥有着无愧的暮年。
    翁先生个人的著述很少。除了他在哈佛留学期间用英文发表的《元史研究》(一本研究元代中国与欧洲关系的著作)之外,论文很少。其中最重要的《元典章译语集释》(燕京学报三十,一九四六),仅作了几个词条,显然是一件未完之作。翁先生的论文几乎都发表于四十年代末期,那以后,先是繁重的教育工作,再是繁重的学术组织工作——吞没了他的精力和健康,也吞没了他作为一位学者应有的著作。
    在他生命的最后七八年间,我总感到:他似乎下定决心不再著述。
    从一九七八年我考上他的研究生以来,我和同学们不知多少次表示愿做助手,愿为先生留下一本传世之作竭尽全力。但他总是微微地摇摇头,默默地吸着他著名的烟斗。他那神态使我内心感到一种震惊,我觉得他似乎看透了一切:包括我们的热心,包括学术著作本身。
    我觉得他的那种神态平衡着我的年轻好胜的冲动。但我毕竟是我;一九八三年我在日本东洋文库进行中北亚历史研究时,我曾向一些极著名的日本教授谈到翁先生是我的导师。但他们的问话使我终生难忘。他们说:“哦,是吗?我怎么不知道您的老师,他有什么著作?”
    我觉得自尊心受了重重的伤害。著作,著作就是一切!我简直是在咬牙切齿地这样想着、写着。
    但翁先生仍默默地噙着他的大烟斗。在他那残破而昏暗的室内,时间在无言中流逝。黯淡的光线映着他的脸,我觉得那脸上现出了一种坚毅。
    惜墨真的胜于惜金。
    先生不著作。
    然而,在他殚精竭虑的领导下,中华书局点校本《元史》已经饮誉海内外。伊儿汗——波斯史料《世界征服者史》和《史集》的汉译本已在我国出版。内蒙古学者对元代另一巨著《元典章》元刊本的点校已经开始。基本史料整理,骨干队伍建设,都已初现规模。翁先生一贯坚持的思想已经在我国蒙元史研究界日益清晰地成为现实。但上述这些本不该由我来写;我知道在这些学业大计的背后,有多少学者在感怀着他们与翁先生之间的故事。那些故事使人们在漫长而枯寂的劳累中,体会到了一种纯净和崇高。
    ……
展开
目录
出版前言
灯下品读
谈《金瓶梅》
一位哲学家的诗
《尼采诗集》译后
糖果宴和自由民的选择
谈林锴旧体诗集
永恒的困惑
读《六人》
我们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重温《金蔷薇》
百无一用是书生
《洗澡》书后
你一定要看董桥
煮豆撒微盐
《夜泊秦淮》杂记
又读《边城》
布尔加科夫与《大师和玛格丽特》
墓中人语
席德这个小人儿
可可西里的最后一枪
“我初次看到一个人!”
再读《白痴》
沉睡谷的无头骑士
心香忆故
遥寄张爱玲
无愧的暮年
写在翁独健师逝后
周扬的目光
最后一个“王者师”
明暗之间
记石承先生
作家村里的枪声
法捷耶夫之死
一九五九年冬天的赵树理
江河万里
再见雷震
“我是十九世纪之子”
王元化的最后二十年
书里春秋
笑话里的语言学
无形画有声诗
标题乐杂忆
闲话古今
纸上谈兵
文字比石头更加不朽
夜行者梦语
清华园里曾读书
思想史上的失踪者
花刺子模信使问题
数码复制时代的知识分子命运
这么早就回忆了
便溺的威风
想起七十六年前的纪念
又是樱花散落时
一九九九年的夏天
雨雪霏霏看杨柳
我的衣食父母
所多玛的末日
纽约变奏
我们这一代人
画事琐记
长夜的熏笼
也说左图右史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