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晚清官场乱象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9077162
  • 作      者:
    綦彦臣著
  • 出 版 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英翰是满洲贵族,正红旗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的举人。他从知县一直做到两广总督的位子上,死后被朝廷谥为“果敏”。他何以有果敢、聪敏之谥呢?主要是他“剿匪”有功,其中以擒获后期捻军重要将领赖文光之战最有名。但是,他敢打敢拼也能胜并不代表他从政清廉。
  他家的钱太多了,或许是屡次打胜仗得来战利品应上缴国库而未缴,或是部属与商人送的,总之,数也数不清。英翰有一大生活特点,仆人尽量选女性,选女性尽量选漂亮的,“皆年少美风姿者”。有了这些美女陪着,不打仗或不处理政务的时候,他就向她们散“猪食”。他让专人准备每小块重一二钱的银子,堆在桌子上,然后他一把一把地往地下撒,婢子与女仆谁抢着算谁的。
  学成于光绪后期、民国时代两度当选议员的学者与报人易宗夔在笔记著作《新世说》中,追溯这个故事的场面说“如扑蝶戏”,“英顾而乐之,几日以为常”云云。
  既然“大官大贪”,就免不了“小官小沾”,后者要以“小沾”的方式保持相对体面的生活。因此,腐败普遍化就不可避免,普遍化的下层官吏腐败已经是晚清社会的不治之症。为了能从国家公职上不断地沾到利益,小官吏们想出了千奇百怪的方法,比如夏天在肛门里藏银子,冬天在茶壶里冻住铜钱往家带,凡此等等。
展开
作者简介
  綦彦臣:自由撰稿人,以通俗历史写作和经济分析见长,已出版通俗历史与经济学著作主要有:
  《中国人的历史误读》,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
  《历史上的三种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宿醉的王朝:晚清三十年》,九州出版社2008年版;
  《乾隆爷那些事儿》,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
  《真实的交易——提高生活质量的通俗经济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茅于轼作序;
  日常为《历史学家茶座》杂志撰稿。
展开
内容介绍
  《晚清官场乱象》以光绪一朝为主体,以同治、咸丰与道光三朝为辅线,描述晚清的腐败细节,进而刻画官场政治生态。《晚清官场乱象》不同于一般通俗历史作品之处在于:考究历史事件发生的逻辑关系及后果,比如揭示出慈禧太后不仅仅是一位权力强势人物,而且还是一位精神疾病患者;解析重要人物行为的信仰依据,比如复现清官赵舒翘痴迷占卜的文化背景,进而联系到更早的叶名琛靠算卦打仗的荒唐行径。
  对于光绪皇帝的死因、大阿哥的废立、北洋舰队的覆灭等一些列为人们所熟知的历史事件,本书也给出了有理有据的新的解释。
  《晚清官场乱象》所涉及的话题摘要:清官一遇到“站队”就不如贪官聪明了;晚清政治习性:反腐败都是为了权力斗争;晚清政治生态——大官大贪,小官小沾;打黑英雄赵舒翘是腐朽帝国的一个神话;李鸿章对家人说:我办的海军、练兵都是纸糊的老虎…晚清第一商人胡雪岩的垮掉,在于他没有风险意识;只说人民刁诈难治,却不说地方官昏庸腐败(清保守大臣倭仁语);袁世凯命中注定“靠山山倒,傍人人亡”
  《晚清官场乱象》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摘要:肃顺反腐败而不得官心丢命;翁同和泄私愤玩沉北洋舰队;左宗棠立大功兼收巨额贿赂;光绪气急败坏砚台飞砸老臣;慈禧有三千箱宝物还要勒索;针对皇帝曾有两次谋杀策划;贪腐支撑着官员的体面生活;清官碰见政治站队完全昏头;权贵誓把政府办成合伙公司。
展开
精彩书摘
  诡谲篇:被病人统治的国家
  第一章 误杀了丈夫却没保住儿子
  铁腕反腐,不得官心
  一向昏庸的咸丰皇帝似乎变得绝顶聪明了,他要安排一下“两派三方”的权力格局,以保证六岁继位的儿子载淳皇位稳固。
  所指两派,一派是他的两位妻子,即皇后钮祜禄氏与贵妃那拉氏,另一派则是他亲自选定的肃顺、端华、载垣等八位辅政大臣。两位妻子看顾一个儿子,占据核心权力优势,随时可否决八位大臣的政治决策;八位大臣在日常政务中有较大权限相机处理,称为“赞襄一切政务”,可防止核心权力被两位女人垄断。
  实际上,两派是以三方形式存在的。因为咸丰皇帝要对为他生了儿子的那拉氏有足够的尊重,令她好好看顾小皇帝。又怕她母子受排挤,给了“同道堂”印章一枚。稍早一点,他也给那拉氏设定了底线,即让皇后钮祜禄氏在那拉氏“失行彰著”之时,会同廷臣处死她。这个安排也写成秘密文件,由钮祜禄氏保存。另外,对于八大臣草拟的以皇帝名义发出的文件,得由钮祜禄氏在开头处盖“御赏”印,由那拉氏在结尾处盖“同道堂”印,才正式生效。
  但是,成丰皇帝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他把聪明能干的异母弟、恭亲王奕给甩在了一边。他生前对这位弟弟一直没好感,生怕弟弟在适当的时机夺了江山。更要命的是,肃顺为了自己的政治市场,他也打压奕诉。对于咸丰皇帝的治丧事务,奕诉作为弟弟与亲王是有发言权的。八位大臣本来就顾忌恭亲王的权势,玩了一手名义上托以重任而实际限制奕诉活动的花招,以小皇帝的名义发旨,让他守在京师“著理丧仪”,也就是为北京方面的正式场面组织料理一番。
  八大臣自作聪明的草率决定大大违背礼法,引来一大批权臣及贵族的不满。而奕呢,不仅有了八大臣政治强势下的受害者的道义资源,而且由于主持总理衙门的工作,与外国人接触颇多,更得外国势力支持。外国势力对于肃顺一派的判断则是消极的,他们认为:大清的中央权力偏居热河而不是由奕这样的人在北京控制,那么在肃顺等人的掌握下,就不能证明中国人民实质上接受了有关条约。
  在对相关力量格局进行了分析以后,奕决定硬闯热河,以哭丧为名观察动静。恰好此时,有意与他搞政治联合的那拉氏发来密信,约他去热河共商大计。八月初一,奕赴抵热河,在咸丰皇帝停尸的梓宫,伏地大哭,声音之响亮,充彻大殿;哀状之真诚,让旁观的人无不陪他垂泪。再加上他假装对八大臣恭顺、服帖,便得以与两宫太后见面。两太后见了这位小叔子,也不再避什么“叔嫂之嫌”,而是泣涕不止,诉说八大臣的猖狂之状。随后,就密谋除掉八大臣的计划,商定回京后动手。那拉氏不知外国人的底牌,怕引起干预,但恭亲王一口打了保票:“外国人不会反对我们除掉八大臣的。如果有人发难责问,一切由我抵挡。”就这样,八位辅政大臣的命运就被捏在了奕的手心里。奕诉与那拉氏的这单政治生意是做定了,在与两宫太后会晤完后,他匆匆赶回北京,为肃顺等人安排罪名去了。
  奕敢作如此大胆推测,不唯有外国人“无异议”为恃,而且一直在河南与安徽剿捻的军方强人胜保,也对八大臣怀有强烈的不满,他声称要带兵进京或是到热河去“清君侧”。“清君侧”一直是古代地方力量对抗或推翻中央的政治口号,如西汉的七国之乱,明代的靖难之变。
  胜保“清君侧”的威胁也不全然是一时性起,而是肃顺等人在成丰皇帝在世时就权倾天下,更何况近期又给了两宫太后以难堪呢!
  当时有一位叫董元醇的御史,他是支持慈禧的大学士周祖培的学生,在小皇帝刚即位时,他就上书要求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并另外拣选亲王辅政。他的另选亲王辅政的说法,恰恰刺伤了郑亲王端华与其弟肃顺。因为他们的祖先舒尔哈齐是努尔哈赤的亲弟弟,在清朝没有入关以前就立有赫赫战功,终因与兄长分庭抗礼并欲取代兄长而被囚禁致死。虽然后来舒尔哈齐的后代被封为王,但终究是带着不好的“家庭背景”的。也就是说,董元醇的话外音是:肃顺与端华兄弟二人继承了祖上“反叛基因”。
  肃顺代皇帝拟好了圣旨,要下诏驳斥董元醇要求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及另选亲王辅政的说法,到两宫太后’那里去盖章。两宫太后扣下这道“圣旨”,不往下发,拒不盖章。肃顺与端华哥俩气急败坏,干脆罢工,什么公务也不处理了。此一非常之举给了两宫太后以沉重的打击,为了不担扰乱国政的罪名,两位寡妇作’出妥协,盖章了事。
  胜保闻听此事,扬言要“清君侧”。就在声言完“清君侧”的口号之后,胜保写了专门奏折,表明力挺两宫太后,坚决反对皇族的远支郑亲王端华与肃顺及载垣辅政,他说:
  政治的权柄要由中央最高层操纵,臣下不得全部占据。现在,皇上幼年继位,只有合适的人辅佐,才能对治理国家有益处。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已经有几年不忠心为朝廷效力了,还冒充帝王之师,让老百姓服从他们。现在,他们以臣仆的身份代替皇上发言,挟持皇上来号令天下,实在没有能承担先皇托予的希望而让四海之人民放心。
  在利用了“四海之心”这个空洞的政治概念后,胜保不惜自相矛盾,一口咬定肃顺等人在咸丰皇帝临终时所记录的遗诏不合法:“先皇帝弥留之际,近支亲芏多不在侧。仰窥顾命苦衷,所以未留亲笔朱谕者,未必非以辅政之难得其人,待皇上自择而任之,以成未竟之志也。”这是一个想当然的猜测。实际情况是,当时咸丰皇帝已经无法拿笔写字,只能口授,由八大臣记录。也正是这个想当然的猜测,启发了那拉氏,不到半月后,她就给这个版本升了级,声称八大臣伪造遗诏。
  身在疆场的胜保虽是关心国事,但也是为了自己。因为肃顺一帮人积极努力地整顿朝政,连办了几件用法严厉的大案,连当时活着的咸丰皇帝也没办法,所以呢,除掉政治强人,让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等于增加了他这类人的政治安全系数。在奏章的最后,他提出了一条权宜之计,称日:“即奉皇太后权宜听政,而于近支亲王择贤而任”云云。
  比较而言,胜保的学历还是低了一些。他是举人出身,只不过是身边有十万军队而已。别看这些军队剿捻无所作为,且一败再败,但要杀回北京或闯到热河行宫,搞“窝里斗”,还是十分容易的。肃顺等人听到了胜保的言论确实有些胆怯,但很快,八位大臣又恢复了常态。不是吗?那俩娘儿们,不盖章也得盖章,试过一回啦!还有,他胜保胡说遗诏不合法,他又没来现场,不光我们八个人,其他大臣也是清楚的。再说,他一个武夫只会胡说八道,一会儿说皇帝有“顾命苦衷”,一会儿说:诏书非亲手写,讨论来,讨论去,顾命的事儿还是存在的嘛!尤其是一,两宫太后是没法在这个事上装糊涂的!
  肃顺确实在成丰时代大大地施展了自己的政治抱负。除了众人皆知的抗旨处分耆英案及柏莅案,他还有顺应民情,两次整顿金融秩序的作为。第一次是针对户部发行当十、当五十、当百与当千之“四项大钱”而发的。当时国家财政状况极为糟糕,剿匪军需又高,就得搞通货膨胀政策。户部不唯发行了“四项大钱”,还试行纸币即发钞。一时间民怨载道,而官局的经办人员又借机捞取好处。肃顺决定利用这个契机,增加自身的政治资本。
  可巧,官局之一的“宇字号”五处的账目与官钱总局对不起来。肃顺上奏要求追究,“宇字号”就打马虎眼,应付检查。肃顺大力发挥左都御史的纠察职能,一查到底,不仅把主司官员斐音革了职,而且还没收了数十家涉案官员与商人的全部财产。
  第二次,他如法炮制,把官票所给查了个“底朝天”,将主司景雯等人革了职,将数十名官吏抄家,财产充公。
  公平而论,肃顺对“四项大钱”发行中官方犯罪的打击是深得民心的。当时(咸丰五年,1855)民间有笑话,证明了人民对“四项大钱”发行带来的币制混乱之厌恶。笑话说:一位学者问一个拉钱的车队,为什么要化已有的铸钱去铸新钱。对方答日:“现在官府存的钱不多,经费见紧张,现在毁了原来的制钱改为当十大钱,剔除费用,十个大钱出来,能够有四到五个的赚头,为什么不毁小钱而制大钱呢?”也就是说,发行新钱币的利润在百分之八十至百分之百之间。到了该年冬天,这位学者又碰见了这一队送钱的人。他们又将大钱回炉,转回小钱。学者问这还有赚头否,对方回答:“现在大钱贬值,只有面值十分之一二的实价。现在毁了它,改成小钱,掺上些铅沙,不算工费在内,一个出三到四个,为什么不干呢?”也就是说,这次回归旧币制,发行者们又赚了百分之百的利润。
  肃顺的铁腕行动,肯定会引起官场上大规模的不满。百姓乐了,官吏烦了!当然,肃顺毕竟是久经官场的老手,他有意延揽一时名人,如郭嵩焘、王耕云等人均与其交往密切。肃顺与这些社会名流在家座谈,了解社会情况。了解完后,再把谈话的核心内容改造成自己的意见,上奏给皇帝。因此,一般情况下,肃顺的奏论要比其他大臣实际、有效得多。
  有文人出谋划策,还得有武将作外援。他的目标是与湘军结成政治同盟。除了主张大力使用湘军剿匪外,肃顺对曾国藩与胡林翼上报的奏折,多加赞赏,支持皇帝迅速批复。
  在权力场上的人看来,这不就是为控制内外大政甚至为自己当皇帝作准备吗?肃顺的心理可能是:要皇帝的实权而不用皇帝的名分。但是,可以肯定地说,他产生过当皇帝的念头。因为后来他招供的罪行中就有“擅坐御位”——即“上龙椅坐了坐”一条,至于“擅用行宫御用器物”就更不用说了。
  肃顺拉拢军方的最令人害怕的举动,是他在与曾国藩湘军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之后,又与左宗棠挂上了钩。甚至可以说,没有肃顺利用咸丰皇帝对他的信任而力保左宗棠,就不会有淮军的出现。咸丰六年(1856),曾国藩收复武昌,表奏骆秉章的幕僚左宗棠有济师、筹饷之功。朝廷赏以兵部郎中之职与四品卿衔。但由于骆秉章劾免总兵樊燮,樊燮就拿骆秉章的好友加幕僚左宗棠说事,向湖广总督官文诬告左宗棠之功劳不实。官文在未查实情的情况下,就向皇帝汇报。双方闹得不可开交,以至于在武昌面对面辩论。最后,由于肃顺在北京向咸丰皇帝递话,说明官文是受了骗,才了此公案。而后,左宗棠正式加入湘军,朝廷又给了四品京堂的身份。稍后,左宗棠奉曾国藩之命到安徽募兵,成立了“淮军”。
  ……
展开
目录
序:以腐败换团结——从一桩科场弊案的变相平反说起
诡谲篇:被病人统治的国家
第一章 误杀了丈夫却没保住儿子
第二章 整治与勒索并行
第三章 吃饱了撑得闹点事儿
残局篇:被利益缠绕的改革
第四章 买官的比考官的还牛气
第五章 难产的帝国舰队
第六章 修铁路与两大能臣之亡
疯魔篇:被铜钱宠溺的权欲
第七章 大部分官员靠贪贿维持生活
第八章 北洋舰队的花瓶隐喻
第九章 亲爱的皇上竟然想政改
隐匿篇:被名士分散的密码
第十章 那个时代的另类性病
第十一章 稀缺清官之赵舒翘传奇
第十二章 死在印度的大清将军
丧亡篇:被恶人主导的谋杀
第十三章 有人想砍下光绪的脑袋
第十四章 大阿哥泡沫的破裂
第十五章 把政府办成合伙公司
话外篇:被时代遗忘的民乱
第十六章 统治集团的社会形象
第十七章 老实百姓夹在官贼之间
第十八章 天下未乱蜀先乱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