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9302239
  • 作      者:
    杨继绳著
  • 出 版 社 :
    江西高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最敢说真话的学者杨继绳先生,“愤青不在,愤老犹存”,全新修订版突破禁区5月强档上市!
  建国后第一部以“阶层分析”为题的个人专著!
  作者杨继绳为学者型畅销书作家,他的专著影响力相当大,全球铁杆读者数以千万计,本书内容涉及敏感“阶层”题材,作者港版本书盗版逾百万册!
  本书为作者近年来在大陆艰难出版的第二部专著(第一部为我公司出版的《三十年河东》),绝对畅销书口碑书!
  首印15万册,全国300多家权威媒体助阵完备的畅销书运作营销模式!
  双封面大包封设计,内文纯质纸印刷,保证极佳品相!
  他是新华社工作35年的退休高级记者,他是胡锦涛的近届同学!
  他的调查报告多篇作为中共中央文件、国务院文件转发全国!
  他的报告也曾被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李先念、胡耀邦、赵紫阳批示!
  他也是一个最不“听话”的说真话的人,有三届中宣部部长批评过他!
  他的《邓小平时代》、《三十年河东》、《中国改革年代的政治斗争》、《墓碑——中国六十年代大饥荒纪实》在国内外影响广泛!
  他拥有大批铁杆读者倍受尊敬,分布在国内外各行各业的知识阶层中间!
展开
作者简介
  杨继绳,湖北浠水人。196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在新华社工作35年,1984年被评为首届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1992年评为高级记者。从1992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多年兼任中国新闻学院教授,曾在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境外大学多次作过访问学者。在工作期间发表了数以千计的新闻、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报告文学等作品,发表了数百篇政治经济评论和学术论文。
  他写的调查报告有多篇作为中共中央文件、中央办公厅文件、国务院文件转发全国,三十多篇被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李先念、胡耀邦、赵紫阳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批示,对实际工作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他1986年出版的著作《技术商品与技术市场》(1990年修订版改名为《技术贸易学》)是国内这一领域的第一本学术专著。他出版的学术专著《邓小平时代》、《中国当代社会各阶层分析》、《中国改革年代的政治斗争》、《墓碑——中国六十年代大饥荒纪实》、《三十年河东》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001年从新华社退休后,先后担任《中国改革》等多家杂志的编委、顾问。2003年加入《炎黄春秋》杂志社任副社长至今。
展开
内容介绍

  社会是否和谐,最关键的是社会各阶层之间是否和谐。这本书是从社会阶层这一个一个的社会横断面,深入分析中国国情,分析各个阶层面临的问题和阶层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寻求社会和谐的办法。这本书共18章,大体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在第一部分中,首先介绍了社会分层的一般理论和分层标准,介绍了改革以前中国社会分层的状况,介绍和分析了改革以来影响社会分层的各种因素的变动,接着介绍了决定人们社会地位的财富、权力和声望在改革以来的变化;第二部分是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农民、农民工、工人、私有企业主、知识分子、官员、新买办、社会有害阶层八个不同的社会群体,并且综合成一个社会阶层整体结构模型;第三部分是分析如何促进阶层流动,减少阶层冲突,保证社会和谐与社会安全。

展开
精彩书摘
    城乡分割造就的户籍身份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重工业的资金主要靠农业积累,城市的粮食 靠农 村生产,发展轻工业的原料靠农村提供。“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说 穿了,就是让农民承受着上述各项沉重的负担,承担着国家工业化的成本。中国 本是 一个农业国,在当时的条件下,要实现工业化也只能如此。为了让农业这个“基础”不动摇,就必须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怎样 才能 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呢?户籍制度就是一个重要手段。户籍制度使人口不 能流 动,在亲戚家过夜也必须到亲戚所在地的公安局派出所登记。户籍制度和 其他手 段(农业集体化、凭票供应生活品)构筑了一堵“高墙”,把城市和农村 分割成 两种经济、两种社会、两种人群、两种生活方式。“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是两种不同的身份,这就是户籍身份。有城 市户口身份的人除了可以享受现代物质文明以外,还可以享受到很多的优 惠:就 业优惠,城镇户口可以得到就业指标;经济优惠,买东西可以得到种种物 价补 贴。有城市户口的人可以得到“城乡差别”“工农差别”所带来的利益,而这种 利益是世袭的。一个初生婴儿就可以享受到城市户口的优越性。户籍身份把“城里人”和“乡里人”划成两个等级差别很大的阶层,这两 种身份的人基本是不通婚的。如果一个城里男子找一个“农村户口”的女 子为 妻,这个家庭就注定不幸:他的妻子在城里不可能有工作机会,他们的子 女也随 母亲而成为“农村户口”身份的人。就城市户口而言,中央直辖市、省辖市、地级市、县级市的户口也有 很大 差别,从上一个级别的城市可以向下一个级别的城市调动,但不能从下一 级城市 向上一级城市调动。那时,由于夫妻分处在不同等级的户口地区,十年、 二十年 调不到一起的是常事。在20世纪80年代初,仅厂矿企业,全国就有600万对 夫妻 分居两地。这些“牛郎织女”每年团聚一次,要乘满5万节火车厢,挤满10 万辆 公共汽车,一年的家庭积累全部都交给了铁路,国家一年还要支付23亿元 。由于大城市户口指标的限制,人才不能流动,一些有才能的人得不到 施展 的空间,需要人才的单位得不到人才。中国杂技团因受进京户口的限制,除1953 年面向全国招收过一次学员外,30多年一直被限定只能在北京招人。面对 距京仅 有200多公里的杂技之乡河北省吴桥的尖子演员,也只能望才兴叹。新华社记者任贤良1988年采访了一位颇有名气的医生。这位医生刚满 48 岁,从部队转业到一座繁华的中原城市,连续5年,他把大部分精力和全部 积蓄 都用在了乡下教书的妻子和三个孩子“农转非”户口上。1987年,当他交 足了 8400元城市户口增容费,给娘四个报上了户口以后,他庄重地对几个孩子 说:“我这一辈子给你们留不下别的遗产了,只给你们留下这份特殊的遗产— —城市 户口……”这位医生还是很幸运的,因为已经进入了改革年代。在改革以前,交 城市 增容费也是买不来户口的。在那种情况下,他和他的妻子只能一辈子当“牛郎织 女”,他的子女也只能一辈子是“乡下人”。僵化的人事制度造就的干群身份和单位身份 在人事管理中,工人和干部是两种不同的编制。干部编制属人事部门 管 理,工人编制属劳动部门管理。这两种编制是不能跨越的。工人编制的人 很难进 入干部编制,干部编制的人除非犯了错误,是不会转入工人编制的。这种 情况在 军队里也很明显,干部和战士的界限也不能逾越,当了排长才进入了干部 系列。服役期满,干部转业,到地方还是干部身份,不管是农村来的还是城市来 的,都 可以吃商品粮。战士复员,原来是工人的还回去当工人,原来是农民的还 回去当 农民。工人和干部的编制由一整套“档案身份管理制度”来管理。城镇就业 者都 有一份由他所在组织(单位)保存的档案。档案记载着这个人一生的经历 、家庭 背景、受过的奖惩、社会关系等。需要指出的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 的指导下,职工档案中记载的主要不是他们的专业特长、工作业绩,而是 各种各 样的“问题”,如历次政治运动中的错误等。档案对它的当事人是保密的 ,谁也 不知道自己的档案里装有什么“定时炸弹”。档案身份分为干部身份和工 人身 份。干部是管理者,是官员;工人是被管理者,是群众。前者是有权力的 ,后 者是受权力管辖的。这两种不同身份的人在工资类别、福利待遇、住房面 积、医 疗退休待遇等方面都有很大区别。干部的发展机会比工人多,社会声望也 高低 不同。所以,工人如果能够转为干部,那是很重要的身份跨越。但是,绝 大多数 工人是很难跨越的,其难度不亚于从农民跨越到工人。在“工人阶级必须 领导一 切”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派大批工人进入上层建筑领域从事干部的工作 ,在 不少单位还搞“以工代干”,但最终还是没有突破这个界限,他们中的绝 大多数 人还是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上,还是工人身份。什么人才能够进入干部编制呢?上学是主要途径。只有在正式全日制 学校 毕业的中专、大专、大学本科、研究生,在按国家计划分配到工作单位以 后,才 能够取得干部身份。参军提干也是一条途径,军队干部转业到地方工作,也是干 部编制。与此相关的是,某人工作单位的行政级别对他的身份也有一定的影响 。由 于僵化的人事管理体制,分配工作时一般是“一次分配定终身”。多数人 一辈子 只在一个单位工作。有的工人一家几口、祖宗三代都在一个工厂工作。他 的生、 老、病、死全由单位负责。而单位又是小而全的“社会”,除了工作部门 以外,还有食堂、医院、托儿所、理发室等一整套体系,为工作人员提供了全方 位的 保障。一个人如果脱离了单位,就失去了基本生活保障。那时候的人是“单位 人”。所以,一个人的生活水平、社会地位都与单位有关。单位的级别高 、地位 高,这个单位的工作人员的地位也高。各个单位在资源、地位、声望等方 面的差 别都落实到每一个员工身上。在中央单位工作的人和在省级单位工作的人 身份 不同;在省里工作的人,和在县里工作的人身份也不相同。过去企业分为 局级企 业、处级企业、科级企业,这种划分以其占有和支配资源多少为依据。实 际上,这种单位行政级别既是权力层次的表现,也是对资源控制多少的表现。控 制资 源多的单位,接近权力中心的单位,名气大的单位,社会地位就高,其职 工的社 会地位也相应较高。“一大二公”造就的所有制身份 在20世纪50年代,每一次公有制的胜利,总有声势浩大的庆祝游行。在游 行中,连老太太也穿上漂亮的衣服组成了秧歌队。在那个时代,沾了私有 经济的 边,在政治上就要受到歧视,自己也感到很不光彩。那时候人们都认为,“一大 二公”在政治上是最光荣的,在生活上是最有保障的。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前已经没有私有制了,但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 所有 制。在集体所有制中,因企业创办单位的背景不同又分为“大集体”(属 二轻系 统管辖)、街办工厂(属街道管辖)等高低不同的情况。当时认为全民所 有制 (即国有制)的层次最高,“大集体”次之,街办企业更低一个层次。全民所有制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的高级形式,集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所 有制 的低级形式。后者是在前者的领导和支持下进行生产的。由于社会主义社 会存 在着生产资料两种公有制,与之相适应,在劳动人民中就存在两个阶级— —工人 阶级和农民阶级。这是因为,工业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全民所有制,农业中 占统 治地位的是集体所有制。在城市工业中,集体所有制也比全民所有制低一 个等 级。在这两种不同所有制单位工作的职工,其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是有差 别的。集体所有制单位的职工很难调到全民所有制单位;当然,全民所有制单位 的职 工,谁也不会调到集体企业去工作的。如果进不了国营企业,就得进二轻系统的集体企业,尽可能不去街道 工 厂。在人们的印象中,街道工厂是老大娘和刑满释放人员工作的地方。那时,工作在国营企业、集体企业、街道企业的职工,工资、福利、 医疗 及养老保障有很大差别,在社会声望上也高低不同。“国营企业职工”“集体企 业职工”“街道工厂职工”是高低不同的社会身份。P20-23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社会分层的理论和分层标准
社会平等和社会分层
社会分层的标准
中国改革前后分层标准的变化
第二章  身份社会--中国改革前的社会分层
“以阶级斗争为纲”造就的各种政治身份
城乡分割造就的户籍身份
僵化的人事制度造就的干群身份和单位身份
“一大二公”造就的所有制身份
第三章  决定分层因素的变动
社会分层和制度密切相关
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身份废除
所有制变化:社会分层的基础重构
市场配置资源:促进原有阶层分化和重组
人民公社解体和户籍制度松动
城市化和产业结构升级
第四章  财富地位分层
改革以前的收入分配
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的变化
居民主要收入项目分配状况
对收入差距的分析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大为世界之最
东西部地区居民收入的差距扩大
城镇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
中国的两极:新富和新贫
当今中国最穷的人
第五章  权力地位分层
什么是权力
改革以来权力分层的变动
权力商品化
权力网和权力场
第六章  声望地位分层
什么是声望
职业声望评价标准的变化
当前中国职业声望状况
第七章  队伍最庞大的阶层--农民
改革以前的农民
农民分化的制度基础
农民的分化
农民的收入状况
决定农民收入的宏观经济分析
农民负担
农民与土地
农民的文化生活
农民生活在什么样的组织之中
农村干部
农民的民主意识在增强
农民问题的症结
第八章  城乡过渡阶层--农民工
农民工群体的产生
农民工的基本状况
新生代农民工
农民工的收入和生活
割不断的乡情
农民工的贡献和回报不对称
农民工的子女教育
对农民工的管理
农民工的发展趋势
第九章  改革阵痛的承受者--工人
工人阶层经历的制度变化
工人阶层的收入状况的新变化
“主人翁”地位的失落
国有企业工人承受了改革的阵痛
私有企业和外资企业里的工人
工人阶层与社会和谐
谁来代表工人的利益?
第十章  历史的回归者--私有企业主
在锣鼓声中消灭   在争论声中回归
一个迅速崛起的阶层
他们是一些什么样的人?
他们是怎样发财的?
私有企业主的经营
私有企业主的社会地位
私有企业主的社会关系
中国私有企业主的发展趋势
第十一章  忧愤深广的阶层--知识分子
什么是知识分子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职业分布
当代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
人文知识分子的苦闷
传媒知识分子的尴尬
科技知识分子的艰辛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
第十二章  挨骂最多的阶层--官员
中国官员数量:世界之最
廉价政府何处觅?
官员收入的明与暗
官员选拔的正道与邪道
寻租与犯罪
迟到的分化
公务员,职业的官员
官员阶层的发展趋势
第十三章  他们还背着历史“黑锅”--当代新买办
这个群体的状况
他们能挣多少钱?
他们是怎样进入这个群体的?
怎样看待他们的工作?
他们有什么特别之处?
第十四章  社会有害群体
中国有多少罪犯?
吸毒者
卖淫者
有组织犯罪
第十五章  中国当代阶层结构:一个综合体
中国当代社会阶层结构模型
中国当前阶层结构的特点
中国阶层结构的发展趋势
第十六章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社会地位的继承和流动
中国社会阶层流动状况
社会阶层流动的障碍
社会阶层出现固化现象
第十七章  阶级意识和阶级冲突
自在阶级和自为阶级
中国当代阶层的阶级意识
阶层冲突与社会安全
第十八章  愿各阶层和谐相处
要确立新的稳定机制
救助底层,制约上层
搞好社会再分配,减弱不平等程度
制衡权力驾驭资本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