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陈永贵的表态,大家在高兴感激之余,也多少有些不好意思,觉得这样太让他吃亏了。而陈永贵却说:“不要说吃亏不吃亏。我那时候给人家放牛,连条裤子还挣不下,吃亏不吃亏?毛主席给了我地种,这就是最大的便宜!事情就这么定了。但是有一条,要跟着我干,就要齐心。只要齐心,不次于他们那个组!”他说了就干,一共联合了4个老汉和6个娃娃成立了大寨村的第二个互助组。
陈永贵出身贫寒,小时没有读过书。但从他创办互助组及以后的所作所为来看,他懂得人的心理,懂得辩证法。他知道在这个除他以外全部是老汉和娃娃组成的互助组里,一定会十分团结,一定会充满了干劲。人的力量来自体质,也来自精神与意志,来自团结奋斗。当听到有人讥讽他这个组是老的老,小的小,老的上不了马,小的拉不开弓时,他一点都不在乎。他对组里的人们说:“不怕,老的有经验,小的会长大。我们会超过他们。”这句话里,不仅有了辩证法,甚至还体现出一种关于未来的发展战略。
陈永贵率领他的小组,与贾进财的大组暗暗展开了竞赛。全组在患难之中,团结奋进,人人争先,谁都怕落在后面,谁都不愿意拖累大家。陈永贵当时已是村里的干部,是个忙人,夜夜有会开。他早上还没起床,老老少少们就已经下田了。
贾承联是这个组年龄最小的,那年才14岁。按照现在人们的看法,这正是一个读书上学的年龄。但在当时的大寨却没有那个条件。贾承联入互助组前,母子二人种着几亩土改分得的耕地,度日十分艰难。加入互助组后,他总怕自己干在别人后面,每天早早地就起来干活。他往地里送粪,跑六个来回天还不亮。锄草时,陈永贵在前面,他就紧紧地跟在后面学习。几十年后,当年的孩子已成老人,但回忆起那段经历仍激动不已:“我在‘老少组’是最小的一个,比梁便良还小几岁。父亲很早就去世,家里就我和母亲,可是还耕种着土改分下的几亩地。当我刚进‘老少组’的时候,一直为自己这么小,却种着那么多地而感到理亏。可是老陈却说,你跟着我干就行了,且不说几亩,就是20亩也保证你荒不了。从那时起,我就脚踏实地跟老陈干。他在前面锄地,我就紧紧地跟在后面。挑担子他担多少,我也担多少。我老怕老陈骂我不干,结果老陈不是骂我不干,而是骂我不听话。比如说,秋天往场里送谷子,老陈事先就把我们的担子安排好,谁担多少都由他来决定。可是我们把担子往肩上一搁,总觉得他装得太少,就偷偷地加上一两把谷子。这事一旦被他发现,他就要批评一场,不让我们这样干。他说不仅要强调大干,而且还要保护劳动力。
像我们这些十几岁的娃娃,他生怕担得多把身体搞坏。那时候有他掌舵,干起来比一个成年人也不差上下。”春天往地里送肥,陈永贵挑着150斤重的大担往坡上走,那一群小孩有的两个抬着,有的背着,一路跌跌撞撞,虽说辛苦,却也充满了欢乐。
后来陈永贵又想了个办法,将力量差不多的人分满全程,一段一段地接。
每个人每次少跑路,在接担时还可以互相说说活,将劳累的事情变个方式,加进欢娱的成分,便轻松了不少。
这两个互助组劳动竞赛的结果是双赢。两个组都提高了劳动效率,都表现出了组织起来的优势,都增加了粮食产量,都获得了上级的表彰,也都使自身获得了大发展。
当然如果细分析起来,陈永贵领导的互助组取得的成绩要更大一些。他们的粮食产量增加得多,由互助前的亩产100多斤,猛增到亩产200多斤,个别地里还甚至达到了500多斤。平均亩产也比贾进财的组多出了30斤。特别是他济贫济困,真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要带领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宗旨。而且,经此一搏,陈永贵还带出了一支队伍,这个组里的许多人后来忠心耿耿地跟着陈永贵干,即使再苦再累也毫无怨言。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