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洪堡传统”,德国大学采取两种教学形式,一是课堂授课,为理论性强且人数居多的大课,教师把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连同科研方法,理论化、系统化地传授给学生。另一是称为“习明纳”的讨论班的教学形式,在这种教学形式中学生以主人翁态度参与学术研究,作学术报告与参加学术讨论,并最终形成学术论文,获得相应的学分。这种教学过程,使学生的学术研究、撰写学术论文与辩论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
洪堡建立的柏林大学,很快成为德国大学的范例。中世纪的大学,基本上都以柏林大学为样板,得到了自身现代化的改造过程。同时,德国还建立了一批新大学,如布勒斯特大学、波恩大学、慕尼黑大学等,也都仿效柏林大学,成为现代化的大学。从此,德国大学成为科学发展的中心。从此,洪堡创立的柏林大学享誉全球,强调“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办学宗旨影响深远,近200年成为世界现代大学效法的楷模,确定了德国高等教育在欧美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强调服务的职业技术大学
20世纪50~60年代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运动,开始于美国,很快传播到欧洲各国,70年代开始波及世界,特别是东亚和拉美的许多国家。这一运动的直接结果是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高等专业学校、职业技术学院、高等师范学院等新型大学不断涌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运动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民主运动高涨和民主意识加强的必然反映,是高等教育民主化呼声的具体表现。
战后教育的大发展态势、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运动,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法西斯主义彻底垮台,民主运动不断高涨,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批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一批民族民主国家建立,彻底摧毁了殖民统治,形成了世界范围的民主力量。另外,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战争造成的创伤激发了人民的民主意识,使人民认识到专制独裁的危害和民主的力量和发展前途。正如法兰克福学派研究表明,希特勒法西斯上台,很大程度上是民众失去理性造成的。这种教训是深刻的,人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思的结论,只有人民具有了充分的理性,才能从根本上避免独裁。也只有普及高等教育也才可能从根本上保证人类过上健康的理智生活。在欧洲的英、法、德等国家,执政党将实行教育机会平等政策作为福利国家的思想纳人施政纲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