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本土社会工作的探索与实践: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团队论文汇编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4039585
  • 作      者:
    袁光亮主编
  • 出 版 社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土社会工作的探索与实践: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团队论文汇编》是对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团队围绕“本土社会工作的探索与实践”这个主题所写的论文的汇编。论文共分六个部分:理论探讨、专业研究、实践教学、首都社会建设、职业研究和社会服务。可供广大社会工作者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社会服务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人员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按照“洪堡传统”,德国大学采取两种教学形式,一是课堂授课,为理论性强且人数居多的大课,教师把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连同科研方法,理论化、系统化地传授给学生。另一是称为“习明纳”的讨论班的教学形式,在这种教学形式中学生以主人翁态度参与学术研究,作学术报告与参加学术讨论,并最终形成学术论文,获得相应的学分。这种教学过程,使学生的学术研究、撰写学术论文与辩论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
    洪堡建立的柏林大学,很快成为德国大学的范例。中世纪的大学,基本上都以柏林大学为样板,得到了自身现代化的改造过程。同时,德国还建立了一批新大学,如布勒斯特大学、波恩大学、慕尼黑大学等,也都仿效柏林大学,成为现代化的大学。从此,德国大学成为科学发展的中心。从此,洪堡创立的柏林大学享誉全球,强调“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办学宗旨影响深远,近200年成为世界现代大学效法的楷模,确定了德国高等教育在欧美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强调服务的职业技术大学
    20世纪50~60年代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运动,开始于美国,很快传播到欧洲各国,70年代开始波及世界,特别是东亚和拉美的许多国家。这一运动的直接结果是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高等专业学校、职业技术学院、高等师范学院等新型大学不断涌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运动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民主运动高涨和民主意识加强的必然反映,是高等教育民主化呼声的具体表现。
    战后教育的大发展态势、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运动,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法西斯主义彻底垮台,民主运动不断高涨,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批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一批民族民主国家建立,彻底摧毁了殖民统治,形成了世界范围的民主力量。另外,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战争造成的创伤激发了人民的民主意识,使人民认识到专制独裁的危害和民主的力量和发展前途。正如法兰克福学派研究表明,希特勒法西斯上台,很大程度上是民众失去理性造成的。这种教训是深刻的,人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思的结论,只有人民具有了充分的理性,才能从根本上避免独裁。也只有普及高等教育也才可能从根本上保证人类过上健康的理智生活。在欧洲的英、法、德等国家,执政党将实行教育机会平等政策作为福利国家的思想纳人施政纲领。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关于完善我国社会工作立法的思考
论宗教的社会工作意义
浅析我国当前的社会工作法律和社会工作者法律
对独生子女教育学研究议题的分析
公益·公平·多元·整合:“新医改”的社会政策内涵
教育歧视之文化谈

第二部分 专业研究
浅述“北青社工”模式
从国情出发,走中国式的社会工作道路
国外不同类型大学人才培养观的变革
英国社会工作教育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志愿服务与社会工作专业发展
现代性背景下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思考
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师德建设浅析-

第三部分 实践教学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文科高职实训课程建设
专业教学自评估的实践与完善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
从“助人”到“自助”
社区工作实践教学行动研究
高职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教学研究
“心理自我成长”课程的教学特点

第四部分 首都社会建设
本土化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景山模式”
培养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人才初探
首都未成年人社区教育现状分析及思考
北京市不同社会群体人口生活质量研究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实施现状及发展困境
校地共建专业社工机构发展模式初探
社会工作者本土化培养模式的探索
创新社会工作,扩大公众参与

第五部分 职业研究
浅谈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中的作用
从现行法律法规解读我国的职业社工
培养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人才初探
浅议社会工作人才与社会工作者的关系
美国密歇根州的社会工作执照制度
从现行法律规定看社会工作者和社区工作者的区别

第六部分 社会服务
我国社区心理咨询服务的现状及其思考
社区心理服务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面向农村妇女的社会工作
一则社区矫治青少年的心理辅导案例
一则学习适应不良儿童的咨询案例报告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