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论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813461
  • 作      者:
    赵曜,张中云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共党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论研究》是北京市社科联2004年特设的重大项目的最终成果。编写本书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坚持我们党一贯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实践为基础,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书的写作,严格按历史顺序,起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终点是书稿完成之时,以1978年12月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界线,大体上是两个30年,分上下两篇,前30年为上篇,后30年为下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论研究》是一部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专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论研究》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是通过与前苏联的社会主义相对比,阐述社会主义中国的特色;下篇主要是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相对比,阐述社会主义中国的特色;并按照历史顺序分四编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准备、孕育、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既有对历史实践的客观叙述,也有对理论的全面阐述。全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实践为基础,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内容丰富、全面。
展开
精彩书摘
    我国最初建立的是单一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究竟应该如何评价?正确的态度是,应该把它们放在当时的历史下采取实事求是态度,既要肯定成绩,又要总结经验教训。
    第一,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所坚持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走的道路是独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过渡时期实现的“三大改造”,由于遵循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主义原则,根据不同经济体的特点,创造性地成功找到了逐步由低级到高级的过渡形式,并在改造过程中,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经济的发展,始终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从而于1956年,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样的结论和评价是历史的、客观的。
    第二,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三大改造”是生产关系的重大革命,表明新的生产关系当时是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需要的。1953年到1956年,中国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效果比较好,重要经济部门之间比例比较协调。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所有这些成就,除了当时有苏联和其他友好国家支援外,不能不说主要是新的生产关系极大地调动了全国人民生产的积极性的结果。
    第三,公有经济占绝对的统治地位,保证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有了强大的、不可动摇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改造前搞的新民主主义,只是表明中国正处于一个过渡时期,过渡时期中存在的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公有经济只是五种经济成分之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谁胜谁负的问题,或者说社会主义胜利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资本主义的前途没有被排除。只是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谁战胜谁的问题最终才以社会主义的胜利解决了。此时,我们才能正式宣告,中国已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飞跃,具有划时代的、世界性的意义。
    ……
展开
目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亮点”
旗帜道路理论体系
导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开辟
二、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上篇
第一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准备(1949年1月-1956年3月)

第一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成和新社会的构建
第一节 革命转变的方针和共同纲领
一、七届二中全会确定的转变方针
二、《共同纲领》的制定和实施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成与新民主主义建设
一、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
二、肃清反革命残余势力
三、开展“三反”、“五反”运动
四、确立经济文化新秩序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一节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
一、新中国所处历史发展阶段的两种估计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制定
第二节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最初探索
二、农业与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三、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和平赎买”政策

第三章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制度的确立
第一节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贯彻执行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制度的本质特征
一、公有制为唯一基础的经济制度
二、新型的人民民主政治制度
三、社会主义文化制度

第四章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制定与最初实践
第一节 新中国的和平外交方针
一、“二战”后国际形势的科学判断
二、外交原则与方针的制定
三、“三大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第二节 积极开展和平外交
一、分层次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
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三、建立和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第二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孕育(1956年4月-1978年11月)

第五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第一节 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及初步成果
一、《论十大关系》与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启
二、中共八大对社会主义实践的初步总结
第二节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一、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突显
二、社会主义矛盾理论的提出
第三节 阶级斗争扩大化和“左"倾冒进
一、整风中对阶级斗争形势的误判和反右派斗争
二、“大跃进”运动及其经验教训
三、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与超阶段过渡
四、庐山会议与错误的“反右倾”斗争

第六章 国民经济的调整与成就和“左”倾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 经济严重困难与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一、国民经济发展遭遇的严重困难
二、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恢复实事求是精神
三、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提出与贯彻
四、《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的制定与实行
五、对科学、教育、文艺工作的调整
六、七千人大会和调整的全面推进
第二节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与“左”倾错误的进一步发展
一、重提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
二、开展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第三节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和十年建设成就
一、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
二、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两个发展趋向

第七章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社会主义探索的重大挫折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和过程
一、“文化大革命”的起因
二、“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三、“文化大革命”的基本过程
第二节 十年内乱后的思考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二、“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与启示
三、“文化大革命”中正义力量的抗争

第八章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执行与创新
第一节 判明战后国际形势变化的新特点
一、美苏利用两大阵营冷战对抗争夺世界霸权
二、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矛盾的公开化与加深
三、民族解放运动新高涨和第三世界国家兴起
四、西方国家民族自主意识的增强
第二节 外交政策的调整与成就
一、建立国际反霸统一战线
二、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合作
三、改善和发展与第二世界各国的关系
四、积极参与联合国工作
第三节 国际与外交理论的创新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于一切国家关系
二、世界有两个中间地带
三、“三个世界”的战略划分
参考文献
下篇
第三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1978年12月-1992年2月)

第九章 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一节 从中央工作会议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两个凡是”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二、中央工作会议的召开
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第二节 理论务虚会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一、思想领域出现的无序和混乱现象
二、理论务虚会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
第三节 平反冤假错案与调整社会关系
一、平反冤假错案
二、调整社会关系
第四节 新“八字”方针与调整国民经济
一、新“八字”方针的内容
二、经济调整的明显效果
第五节 有关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一、新中国建立30年的基本评价
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第十章 改革开放的起步
第一节 农业生产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一、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农业发展史
二、凤阳县小岗村农民的创造
三、对于农村联产承包制认识的逐步深入
四、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村带来的影响
第二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的铺开
一、中国城市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两个阶段
第三节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和机构改革
一、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目的、内容和原则
二、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三、改革党政机构和干部制度
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第十一章 改革开放的拓展
第一节 全面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纲领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
二、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
三、审议和通过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四、全面整党
第二节 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培育
一、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二、经济体制改革认识的突破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
第三节 经济特区的设立
一、经济特区的由来
二、围绕经济特区展开的争论
三、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节 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一、改革开放前的乡镇企业
二、改革开放之后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
三、乡镇企业发展带来的积极效应
四、乡镇企业发展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第五节 精神文明建设和教育体制改革
一、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二、精神文明建设对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
三、教育领域对两个“凡是”思想的突破
四、高考制度的突破
五、尊师重教的提出
第六节 “一国两制”的提出和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一、“一国两制”战略构想的由来与发展
二、“一国两制”战略构想的基本含义
三、“一国两制”战略构想在香港的实践
四、“一国两制”战略构想在澳门的实践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初步形成
第一节 十三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设想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历史定位的认识历程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科学内涵
第二节 经济改革中的治理整顿
一、出现宏观经济过热现象的原因
二、治理整顿中的“硬着陆”
第三节 “南方谈话”和社会主义本质论
一、南方谈话的背景
二、南方谈话澄清了困惑
三、理论创新:“社会主义本质论”
四、南方谈话的深远影响
第四节 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国际形势与时代主题的新变化
二、外交政策的调整
三、继续致力建立国际新秩序
参考文献
第四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1992年2月-)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推进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性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第二节 实施对外开放新战略
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三、“引进来,走出去”的对外开放战略
第三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一、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
二、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方针
第五节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一、当今时代的主题
二、新形势下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l
第六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和形成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要求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第十四章 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一节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过程与背景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三、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依据和意义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 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的背景和重大意义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和重点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举措
第四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总体要求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
三、充分调动新农村建设的各方面力量
第五节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一、中国对外关系新理念提出的背景
二、中国对外关系新理念的内涵
三、中国对外关系新理念的贯彻落实
第六节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紧迫性和指导思想
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本内容
三、以改革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参考文献
结束语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
二、认真学习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