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简称《农村经济绿皮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和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共同撰写的每年一卷的系列研究报告,这项工作已经持续地开展了19年。在两个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农村经济绿皮书》追求的视野宏伟性、体系完整性、方法连续性、数据权威性、预测可靠性、政策前瞻性的目标逐步得到实现,《农村经济绿皮书》的成果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
绿皮书采用了大量数据总结了2010年中国农村的发展态势:2010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最高水平,达到54641万吨,比上年增产2.9%。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为41185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5.4%;增产1475万吨,占全国增产总量的94.6%。农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比上年增加766元,是历史上增加量最大的一年,实际增长率为10.9%。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增加和平均工资水平提高,是农民收入增加最主要的因素。此外,主要农产品价格上升,国家支农惠农力度加大,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等,也对农民收入增长做出了贡献。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长率比城镇居民高3.1个百分点。
绿皮书也对农村改革和发展提出了若干思考:
1.赋予农民发展城市的权利
改革之初,政府在农业生产方面赋予了农民自主配置土地资源的权利,这次赋权有效地解决了亿万农民的温饱问题。20世纪90年代,政府在就业方面又赋予农民离土又离乡的权利,这次赋权使农民成为城市产业工人的主体和服务业从业人员的主体。在农民收入的增量对农业生产的依赖度越来越低,且这种状况还将继续延续下去的情形下,要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政府必须赋予农民参与城市化进程的权利,即经营村庄建设用地和合乎法律规定的非农化耕地的权利,使越来越多的农民获得发展城市的好处,而不仅仅是分享城市发展的好处。
2.深化城乡一体化改革
概略地说,城乡一体化改革有两个切入点:一是增加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里强调逐步实现,是为了说明均等化将表现为城乡公共服务差异的不断缩小,而不可能一蹴而就。二是剥离附着在城市户籍制度上的特殊福利,逐步消除城乡户籍在体制上的福利差异。
3.转变农业增收的途径
随着人口增长的趋缓和国际市场对国内农产品供需平衡的影响力的加大,农业增收的主要途径必须进行由增加农产品产量到提高农产品品质的转换。面对“农超对接”的农产品营销模式的兴起,农业生产工艺的标准化,产地认证、产品认证、产品标识、产品品牌和产品一致性、规模化都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