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铭文,萧存到浔阳之后,恣意游览,但“无几何”,在登黄石岩之绝巅时,突发疾病,从此得了“右体麻痹不仁”的病,类似于偏瘫,“虽药膳充席,不得施其力焉”。最终于贞元“十六年冬十月五日卒于浔阳湓城之私第。”萧存在浔阳为贞元十年(794)以后,贞元十六年(800)去世。去世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他的右半个身子偏瘫,不能行走,因此与李渤同游庐山大林寺大约在贞元十三年(797)或者十四年(798),李渤也是文中所说的一位“紫府之客”。紫霄峰在庐山南,离李渤隐居的地方不远。几个文人同游庐山,共品“禅悦之味”,以山水的恣游印证心灵的浪游,都反映了文人好道的实质。
李渤的好道、慕道之举,对其他文人颇有影响。陈舜俞《庐山记》卷三:“谷源东北行二里,至证寂院,旧名折桂庵。唐相李逢吉,旧依李渤学于此山。逢吉去而为僧居,故名折桂。”李逢吉曾依李渤学,所学当为道教之书。《全唐文》卷六百一十六李逢吉《折桂庵记》云:“吾顷年奉家君牧九江,得从白鹿先生浚之游观焉……贞元辛巳岁六月十五日李逢吉述。”贞元辛巳为贞元十七年(801)。
综合上述,李渤在庐山隐居的时间,在贞元十四年戊寅(798)至贞元十九年癸未(803)之间,五六年中,他与隐居庐山的文人交往,品味道教修行的真谛,形成了庐山道教的一种潮流。
除了白鹿洞那个具有浓厚道教色彩的“栖真堂”外,李渤还在附近的栖贤谷一带建有居所。朱遵度《栖贤寺碑》引张密《九江新旧录》云:“栖贤寺本在州南二十三里,齐永明七年,谘谇张希之造。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