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你可以不怕改变:适应力四步到位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4720533
  • 作      者:
    (美)M.J. 赖恩著
  • 出 版 社 :
    译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美国成长类畅销作家赖恩最新生存赢家指南
  问题来了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害怕!
  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唯一确定不变的,就是不断改变。
  迷茫的你最应该准备好的,就是适应力。
  这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适应力手册。
  建议你:随时打开这本书,好好聆听一堂人生问题处理课
  帮助思考自己在当下与未来的可能处境,激发自身潜在的伟大力量
  这是一本无论多大年龄,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无论什么原因让你感到压力,
  你都应该拥有的适应力手册。
  随时翻开这本书,当个“问题来了能处理的人”。
  不要让心理压力和日渐削弱的身体机能,压得我们直至感到泄气。
展开
作者简介
  M. J. 赖恩,《纽约时报》知名系列专题报导“随手行善”的催生者之一,著作等身,包含畅销书《这一年我将要做的事》、《快乐美容术》、 《耐心的力量——信任你自己》、《感恩之心》等。身为“专业思考伙伴”工作坊的一份子,她的专业领域是指导来自世界各地的个人及团队。她是《今日秀》节目及CNN电视网的长期嘉宾,同时也是《好管家》与《健康》杂志的特约编辑。
  同时,因为赖恩积极思考以及她专业谘询、分析的能力,她成为许多学校及企业争相邀请的讲师。许多企业会邀请她去内部做员工咨询,请她分析员工在面对工作困难时需要改变的心态,或者分析公司无法突破的盲点。其中著名的公司包括世界首富比尔盖兹所经营的微软公司。
  这样的经验让赖恩累积许多谘询资历,遇到无法面对改变的案例,她可以一针见血指出他人盲点。
展开
内容介绍
  《你可以不怕改变》结构清晰地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让你看清你生活的环境,我们都生活在“坏世界”中。现在是个面临挑战的时代,我们的世界比过去更加复杂,我们的生活也将继续快速转变,生活中也越来越多可以引发压力的改变。
  第二部分是关于改变的七大真理。诚肯地建议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唯一能做的就是依靠改变来应对。生命的真相,就是我们适应际遇的过程。作者采用大量的案例,对象包括各行各业各种层次,甚至总是称被好运之神眷顾的人,都不能避免陷入足以带来压力的改变时刻。所以你并不孤单。
  第三部分告诉你不怕改变的人会怎么行动。你将学会所有成为“改变大师”所需的方法、技巧、心态与行为。
  第四部分和你分享20个“适应突然改变”的好方法。即简单又有现实效果。
  本书涵盖脑科学、正面组织行为、灵修以及作者独创“新英格兰实用主义”等领域的观点。比如大脑是喜欢向习惯靠拢,喜欢做重复的事;一碰到负面经验,大脑就像魔鬼胶一样,而一遇到正面经验,大脑就会像不粘锅。认清这些事实,才能更好地避免陷入改变的陷阱中。
  本书语言温暖易懂,具有极强的力量感。
  祝愿本书给你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不要再让负面的情绪大量杀死你的脑细胞加快老化速度,使你能够更轻松自在地活在当下。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部 别怀疑,你活在坏世界……
  得以存活下来的,并非最强壮或最聪慧的物种,而是最能适应环境的物种。
  ——达尔文
  现在是个面临挑战的时代。
  你在阅读本书时,很可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改变—也许是失业,或某个梦想落空了;也许必须学习新的工作方式,或寻找新的住处。如果你正陷入困境中,我真心为你感到难过。同时,我也希望你能在本书的字里行间,找到所需的支持与建议,成功驾驭这股改变的洪流—无论是什么样的改变。
  值得安慰的是,你并不孤单。在我多年从事的“专业思考伙伴”工作坊的工作中,我花了许多时间和各行各业的人对话,对象从沙特阿拉伯合资企业的CEO,到需要重新进入职场的家庭主妇。在我看来,无论是找工作、募集创业资金、60岁时仍试着保住自己在大公司中的地位、应付日渐流失的存款,还是接下重要工作,而光是直接汇报的就有一百多人,或是费尽心力为非营利组织募款、失业、害怕失去房子……人们不分年龄、不分行业,都因当今世界各个角落所发生的巨大改变而受到冲击。以出版业为例,我在这行里待了30年,从最初的周报编辑开始做起,然后变成月刊编辑、图书出版商,直至现在当了七年的作者。
  我曾效力过的公司,如今全都关门了,就连销售商都无法幸免于难。我有个好朋友是《华盛顿邮报》的主笔,他刚被迫收下公司的股份,因为《华盛顿邮报》付不起高端人才的薪水—就连这种声望卓著的大报社都淹没在收支赤字中了。不过短短几年,我们制造、发行、营销、宣传媒体产品的方式,已截然不同。未来这股改变的潮流将走向何方,我们更是一点头绪都没有。最近,《旧金山纪事报》前发行人布朗斯坦表示:“任何声称能预知未来十年世界局势的人,肯定是神志不清的毒虫。”
  但是,这一切对持续进化的巨大宏图来说,都不过是冰山之一角。2006年,创造力专家肯?罗宾逊(Ken Robinson)在TED知识分享网(即科技、娱乐、设计)的研讨会中指出:“我们完全不知道即将发生什么事情,即使只是预测五年后的未来,也毫无线索。”
  唯一可确定的事情是,人类的生活将继续快速转变,因为我们的世界已经比过去更加复杂,彼此相互依存的程度也更高。组织学顾问维尔(Peter Vail)基于这段时期一直的不确定性与混乱,将这种局面称为“永不止息的恶水”。
  我们无法确知这些变化将引领我们前往何方,也无法预知危机潜伏于何处。但是,当我们被抛离安全的船外时,我们必定希望自己懂得游泳,而非坐以待毙。有经验的泛舟好手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被甩出去,他们和我们之间的差别在于:他们早已做好准备,即使被弹出船外,也能迅速重新掌舵。
  你是否曾在生活中遭遇过一些足以引发压力的改变,如搬家、丧偶、离婚等等?在上世纪60年代列出这份“生活压力”清单的人们,经过评估断定:和50年前比,现在人们的生活压力提高了40%。他们发表了这项研究结果,我完全不知道他们是如何获得这个数据的,那时2008年的全球经济衰退还尚未发生,现在我不确定我们是否真的想知道最新的数据是怎样的。
  我们发现自己正迈入以前从未涉足的领域。当你的磁砖公司生意因受到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影响而变差的时候(正如一个老朋友昨天告诉我的情况),你将如何应对?或者,当我一位23岁的客户,即使从事着很好的社会福利工作,却因为薪资微薄,负担不起汽油而无法开车去上班时,她该怎么办?当人们流行下载音乐,不再购买CD,导致我先生一位55岁的朋友所从事的工作面临被淘汰时,他该如何是好?当我一位已经60岁的朋友家里还处于一团乱时,她该怎么做?我认识一位牙医,他为了让儿子恢复正常生活,背负了一大笔债务,他又该怎么办?而下述哪种又是处境比较安稳—是我的一位客户卖命了15年的公司,竟被出售给某企业集团,面临利润紧缩,还是投入到一个看似更有风险、报酬也更多的创业中?
  当人们告诉我这类进退两难的处境时,我从不假装自己知道答案,毕竟我不是算命神仙。我并非全然了解每个领域的趋势,或某家特定公司应该如何打进市场。我唯一确知并帮得上忙的,是协助你建立必要的心态与行动,这样一来,无论你遭逢哪一种变故,都会有良好的适应能力。知道自己必须改变或想要改变还不够,你若没有改变思考模式,并清楚该采取哪些行动,那么你拥有的也不过就是希望和欲望,甚至还有可能会导致你停滞不前。我想协助你确实发展出适应的能力,具备迅速获得改变的态度与技巧,并确保你所获得的改变正是生活与工作所需。
  为什么我要在这里特别强调这一点?因为就目前我所知道的,在现今这个混乱的时代,“适应力”是成功的关键指标。一旦具备适应力,当你面临不断改变的处境时,将更能随机应变。既然改变是必然的,就用乐观与有益的心态去响应改变吧!否则,当改变来袭时,你将会只是每天重复同样的事— 一再抱怨,或陷入恐惧中无法自拔。
  为了提高你对适应力的学习意愿,这里先告诉你一些激励人心的事实:身心医学界的专家指出,擅长适应的人通常比一般人更健康长寿。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正面的态度与行动,释放出自我感觉良好的荷尔蒙,这种荷尔蒙会起到平衡我们细胞、器官与组织机能之间的关系,成功抵消掉会削弱身体机能的压力荷尔蒙。这也是众多养生专家将“健康”本身定义为“适应力”的原因。而这些正面的态度与行动,就是本书要探讨的适应力的本质。
  为了帮助你学会从容应变,接下来我会从“关于改变的七大真理”开始,告诉你改变必不可免,并说明为何改变会是一种挑战。本书其他章节则将带你体验前面所提到的的“适应力过程”—“接受改变”、“扩展你的选项”、“采取行动”,并提示你必须具备哪些态度与行动,才能成功进入下一阶段。
  最后则要帮助你“加强适应力”,在这个阶段,你必须十分清楚自己学到了什么,并牢记心中。如此一来,下次改变来了,有需要时才能派上用场—你的人生中肯定会有这么一天,因为适应生活变化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无论眼前遭逢什么样的挑战,我都鼓励你将本书当成救生圈使用,它将使你更了解并懂得驾驭改变。一旦你踏上这趟旅程,以下技能便能手到擒来:
  (1)了解面临改变时,我们的身体与情绪会有什么反应;
  (2)明白“改变大师”的智商与情商(EQ)会有什么表现;
  (3)清楚为何“自我照顾”这件事非常重要;
  (4)学会如何与无常共处,并尽可能以正面与健康的方式对应无常;
  (5)知道如何辨识崭新的契机;
  (6)在事情发生后,学会如何将既定事实与你的天赋、价值观,做更巧妙的结合运用。
  一如我先前的著作,本书涵盖了脑科学、正面组织行为、灵修,以及我独创的“新英格兰实用主义”(New England pragmatism)等领域的观点。我在本书中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旦你读完本书,将学会所有成为“改变大师”所需的方法、技巧、心态与行为。
  我在“专业思考伙伴”工作坊看到的案例,也将收录书中。“专业思考伙伴”这间工作坊,专门协助人们认识并发展自己的天赋,进而善用天赋与他人合作,造就个人最大的成功。截至目前为止,“专业思考伙伴”工作坊的业务范围遍布全世界,已经成功协助成千上万来自大型企业、小型公司、非营利组织与政府机关的人们,他们就像你一样,在这个巨变的年代,面临生活的挑战。
  一味地抗拒改变,将会削弱我们的身体机能,引发心理压力,使我们感到泄气。我们会紧抓着过去成功的经验不放,却只事倍功半;我们花很多精力寻找可以责怪的对象—也许错的是自己,也许是别人,甚至是整个世界;我们过分忧虑;我们执着于过去,迷失在痛苦与愤怒中;我们要不全然否定—一切都没问题,我不用做任何改变,要不就寄希望奇迹发生—某件事或某个人将会出现,拯救我免于改变;我们不想要远离已知与熟悉带来的舒适感,踏入令人害怕的未知世界……凡此种种,都使我们抱怨改变,渴望维持现状。
  当外在环境改变,迫使我们也必须改变时,抱怨是合理的——照那位皮克医师的比喻,此时你可以把“BMW”(bitch, moan, and whine,即“牢骚、悲叹、嘀咕”)开出来兜上一小圈,但要很快地把它停回车库,重新专注在正事上,这就是所谓的“发展适应力”。
  当前的现实世界,对我们的要求不多也不少,不过就是要我们更清楚意识到这个地球上存在已久的生命真理。1956年,有“压力研究之父”之称的汉斯?薛利(Hens Selye)医师,在他的报告《生命中的压力》中写道:“生命,主要是我们适应际遇的过程。自洪荒初始,生命的曙光乍现,有生命的物质与无生命的物质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就恒久存在着‘进与退’、‘舍与得’。健康幸福的秘诀就在于,成功适应这永不停止改变的世界;若无法适应,随之而来的恶果就是疾病与不幸。”
  十大改变的陷阱
  (1)执着于否定中;
  (2)因恐惧和(或)羞愧而丧失行动能力;
  (3)花太多时间与精力在责怪和(或)后悔上;
  (4)认定自己无能为力;
  (5)把注意力焦点放在“问题”而非“解决之道”上;
  (6)采取过去成功的模式,来解决新问题;
  (7)对所有可能的选项都抱持着“好是好,但是可能会遇到……问题”的心态;
  (8)偏离了你所相信的意义与目的;
  (9)凡事单打独斗;
  (10)抗拒或拒绝学习新事物,因为那必须付出额外努力。
  别担心,在本书中,你将学会如何避开这些危险地雷,一心一意以正面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行动中。
  第二部 关于改变的七大真理
  既然我们活在变幻无常的宇宙中,为什么(人类)还要反对改变呢?……若遇到石头挡路,树根便会改变方向……就连老鼠都会为了一片奶酪而改变策略。
  ——梅尔文?托尔森
  接下来,你将了解适应力的基本原则。
  以后无论什么样的洪流阻挡在你面前,你都能仰赖这些大有用处的原则。这些领悟将有助于你接受自己确实需要开始应变,并学习如何让大脑跟你并肩作战(或者,更精确的说法是,你的左右脑都会投入改变中)。牢记这些真理,你便能来去自如,不被改变的洪流吞噬。
  改变的真理1
  其实,你只能依靠改变
  矛盾的是,唯一确定不变的,是成长……与改变。
  ——林德伯格夫人
  克里斯托弗?希尔德莱斯经营一家公司,业务是帮客户铺设高级木地板。经过十年来次贷的盛行,他公司的业绩增长到400万美元。但随着经济增长趋缓,再加上他的竞争对手采取低价策略,而消费者手上又没有那么多闲钱选购高级产品—即使他们还买得起新地板的话,他的产品市场需求萎缩。局势发展至此,完全出乎他意料。他在《旧金山纪事报》的访谈中说:“我以为这一切都会过去,我会继续帮客户估价,电话会继续响起……我之前还以为我站在这波趋势的高峰。”
  而我的客户艾尔的反应则截然不同。他在拉斯维加斯担任房地产开发公司的CEO,当我问起他面对这波经济衰退有何应对之道时,他透露:“我早知道房地产景气不可能永远走上坡,所以预先设立了一个未雨绸缪的基金。我不只利用这个基金渡过了难关,还借此机会收购了附近经营困难的开发商股份。”
  不愧是聪明绝顶的艾尔,他凭直觉就知道生命中唯一确定不变的,就是一切都会改变。虽然我们之中无人确知何时会改变及如何改变,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切都会改变,无一例外。这种领悟就是佛陀所说的“第一圣谛”—世间一切均无常。它告诉我们:抗拒这个真理,只会使我们受苦,因为你抗拒的是真相。而接受这个真理,将使我们少受点苦,因为我们顺应着生命本来的面貌行事。一旦我们接受唯一恒常不变的是改变,那么当变动发生时,我们就能比较能泰然处之,黑夜紧随着白昼而来,严冬在暑热之后来到,月有阴晴圆缺……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改变。
  我之所以特别提到希尔德莱斯的例子,是因为我也像他一样,曾付出惨痛代价才学到教训。身为手上有数本畅销书的出版商,我在事业颠峰时期运用丰厚的收益,持续扩张公司规模,还购买了几套房产,结果造成了难以填补的巨额亏损。无论我听到多少对未来销售的预测,但只要是基于过去经验的,就一定是错的,因为整个产业的游戏规则正在改变。我真希望自己之前能对于盛景不再,防患于未然。如果我当时那么做,就不用度过随后的无数个失眠夜晚。
  即使我们绝大多数的人都不确定,何时改变会如何打击到我们,但我们至少要意识到一个单纯的事实—改变终将发生,而且变化的速度之快,将创下史无前例的纪录。我们的工作和个人生活即将改变—这是无庸置疑的,我们必须准备好以适合的态度与行动应对,就如同艾尔所做的,我们必须将负面冲击降到最低,并从改变的契机中获利。
  当我们意识到改变终将发生时,我们便能及早发现征兆,走在潮流之前。这使我们在应变时,占尽明显的优势。
  适应的好处
  有位朋友米格尔告诉我他的经验:
  “当我效力的公司和另一家公司合并后,我们突然有了一个新总裁。在那之前,我们的公司就像家庭企业一样,非常随兴、不拘小节,同事多年来都出于忠诚安之若素。而当这个新总裁踏进我们公司后,他个性严苛、打扮入时,于是,我们的公司文化骤然改变。公司给予我们每季度得自负盈亏的任务,并要求我们多出席业界活动,宣传公司形象。我发现那些从着装等微妙细节开始改变的人,迅速适应了新局面。而仍旧穿着牛仔裤、毛线裤、运动鞋的人却渐渐销声匿迹。在这种情况下能存活下来的人,都是些够敏锐的人。至于其他不够敏锐的人,像有个迟钝的家伙还讥笑‘大家应该戴领带’的提议,他很快就被改变的洪流淹没了。”
  改变的真理2
  这不是针对你个人
  每当听到有人叹曰:“生命真艰难。”我总是很想回问:“跟什么相比?”
  ——悉尼?哈里斯
  电话响起。一位知名的演说家也是作家,来电希望我为他咨询。我们姑且称他为山姆吧。
  “过去几年来,我注意到现状正在改变,来参加我的工作坊的人减少了,我的演讲费用开始下滑,书籍销售量也是同样情况。这些转变正在发生,而我必须重新为自己定位,好继续谋生。你能帮我想想该怎么办吗?”
  我马上答应了。因为山姆了解改变的关键—这一切其实不是针对他个人,这个洞见将让他免于浪费时间与宝贵的情绪力量,他不会为已经发生的事实而自责,相反的,他开始观察局势变化,意识到自己必须以新方法应对。
  这些际遇之所以会发生在我们身上,并非因为我们作恶多端,或是犯了错,或能力不佳,一切只因为这世界正飞速变化,无人能豁免。无论你到目前为止付出了多少苦工,你对生命有什么期望,或你做了多少牺牲、投资,年纪也不会让你摆脱困境(就山姆来说,他已经60多岁,但同样面临改变),这都是因为现在发生的事,完全不是冲着你个人来的,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尽可能迅速、有效率地应变。
  在面临改变带来的挑战时,“去除个人化”将会使你免于受到挫败感。打开你的思路,像山姆一样尽量适应改变。我永远都记得我领悟到这个真谛的那一天。
  那天我去听《领导与新科学》作者惠特利(Meg Wheatley)演讲。她擅长将量子物理学与生物学的知识应用在商业上。她可不是个无名小卒—美国军方就是她的主要客户之一。那天她的演讲内容是:我们依然停留在这个世界的机械模式中,而这跟实际运作的“生命系统”(living system)早已脱节了。印象中,她是这么说的:“在一个信息丰富的环境里,生命的孕育,源自一个物种出现以对抗另一个物种,于是改变发生。有些物种繁衍兴盛,有些物种却灭绝了。想想看水族箱里的鱼群,它们原本活得好好的,一旦你放进一些里面原本没有的东西,整个生态就开始改变了。有些鱼生存下来,有些则因外来物而死去。”她认为我们可以为自己或组织订立五年计划。
  当时,我的出版公司正面临极大的经济压力,我饱受折磨,认定自己做错了什么。也许我真的犯了错,但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失败”上时,对解决眼前的问题,一点帮助都没有。惠特利让我领悟到,水族箱的环境正在发生改变,而我不过是大水族箱里的一条小鱼。
  一旦我开始从这个角度理解事情,就可以更客观地看待眼前所发生的一切,也更懂得如何适应。当我开始思考如何应变时,我突然发现自己根本无意在这个水族箱里苦苦挣扎以求生存,于是我抛售了公司。如今,当以局外人的角度观察这个“出版水族箱”时,我比以前更清楚,目前局势变化与我本身或我有没有努力,一点关系都没有。
  如果水族箱的比喻对你没有用,那么还有以下其他技巧,可以帮助你认清局势变化不是针对你个人。我将这个技巧称为“自我疏离”。这个技巧是利用大脑善于链接相关图像(仿佛此时正有某事发生在你身上)与不相关图像(仿佛此事正发生在别人身上)的能力。想象你正在看一部影片,片中主角和你有相同的遭遇。为主角取个名字,然后观看他或她的际遇。看看会发生什么事,扪心自问,如果局势并非主角所能掌控或影响的话,会发生什么事,而你对片中主角有何建议。
  曾经有个灵性导师被问及获得幸福与心灵平静的诀窍时,她答道:“面对无法避免的现实,要一心一意以全然不受影响的心态,与之合作。”这正是我的意思。当然,这并不容易—我现在依然为此努力不懈,也不知道有多少人真的做到了。但我十分清楚,面对眼前的局势变化,我们唯一真正要负的责任,就是发展我们的适应能力。正如同冲浪高手所言,我们必须顺应着浪潮前行。否则,你会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从冲浪板上跌落。
  不是只有你
  疗愈专家指出,认清自己“并非唯一受到改变冲击的人”,是非常重要的。如此一来,你就不会觉得只有自己孤单受苦,压力会因此比较缓和。根据研究报告指出,若能以更宽广的视野看待局势—“不是只有我”,人们便会想出更创新的解决之道,并采取更好的行动策略。所以,环顾四周吧,还有很多人跟你有一样的遭遇呢!
  改变的真理3
  你的思考并非永远有益
  世界在我们的思绪中成形。
  ——《法句经》
  卡特里娜飓风的罹难者中,一般性的死亡原因是什么?我打赌你会猜“贫穷”,一如我与所有媒体之前的想法一样。然而,根据一些媒体的后续分析,以及《时代》杂志记者阿曼达?里普利(Amanda Ripley)在自己的著作《不可思议—灾难发生时谁会存活,以及存活的原因》中所指出的,其实一般性死亡的原因,最常见的是“年纪”。你越老,就越容易选择以不变应万变。卡特里娜飓风罹难者中,有四分之三的死者年龄超过65岁,其中又有半数的死者年龄则超过75岁。他们这辈子均曾经历过另一个超级飓风“卡米尔”的侵袭而幸存下来。此次他们同样认为自己还能再次生存,因此不听从撤离的警告。美国国家飓风中心主任梅菲尔德表示:“我认为卡米尔飓风在这次卡特里娜飓风期间,间接造成的死亡人数,多于它1969年直接造成的死亡人数。”
  大脑是非常奇妙的器官,其操控社交、情感、概念与逻辑等能力令人难以置信。直到你咽下最后一口气之前,它都在不停地从经验中学习,产生新的细胞与联结。神经科学家才开始对大脑的功能及运作方式有初步的了解。然而,在应变时,大脑的功能并非完全对我们有益,比如那些在卡特里娜飓风中选择留下的人们。就我看来,到目前为止,关于大脑,有两件事显而易见:首先,大脑总是向习惯靠拢,也就是说,大脑会重复做同样的事。如果你因此不需要在每次刷牙前都得想想该怎么做,这种倾向当然很好。但是,一旦你必须进行创意思维时,或面对未曾经历过的状况时,这种倾向就不大妙了,因为结果无论是好是坏,我们总是习惯做以往做过的事,而很难改掉一些行为习惯。
  更麻烦的是,大脑还习惯进行搜寻模式,从过去经历中寻找相似点,来与此刻的遭遇配对—哦,这件事以前好像发生过。我曾读过一篇文章,文中说一般正常的大脑会因为一个例子便下定论,而任何一个优秀的科学家都会告诉你,这么少的信息不足以得出有用的结论。这点在卡特里娜飓风这件事中得到了验证。选择留下的人们都曾经历过超级飓风,他们的大脑告诉他们:“这次跟之前一样。”但其实这次情况大不相同。环境退化、全球变暖,再加上一点坏运气,都使现今的情势转变。而较年轻的人们未曾经历过超级飓风,因而他们的大脑没有过去经验可做参考,于是他们便遵从警示撤离,得以安全。
  大脑之所以会有这种习惯模式,主要是为了“适者生存”。大脑若一直保持动力全开的状态,所消耗的身体能量将不成比例。大脑不过占了自身体重的3%,却要用掉人体所需的20%的氧气和葡萄糖。因此,如果大脑维持“自动导航”状态,就能减少消耗能量,从效率的观点来看也比较合理。
  当我们处于安定的环境中,这个“自动导航系统”运作良好。但是一旦变故发生,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时,就必须对抗大脑将眼前情势与过去经验联结的习惯。举例来说,我们不知道股市走向为何,尽管熟知股市过去的涨跌,原因就在于我们面临的是从未发生过的情况。
  《黑天鹅效应》一书的作者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将我们过去的生存环境称为“平庸世界”。在那时,有因就有果,因为生活本身非常单纯,生活里发生的事不过那几件。而如今,地球村的村民—我们进入了他所谓的“极端世界”(extremistan),在这里,我们更加相互依存,并任由“出乎意料且未经察觉的单一偶然事件”摆布(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生活在“极端世界”也有好处:个人因此有更多扭转乾坤的机会。想想看曼德拉在南非促使了种族隔离政策终结,或叶利钦在红场与坦克对抗,导致苏联瓦解)。不幸的是,我们的大脑无法跟上新的复杂情势,仍旧不断地从过去经验中寻找模式,即使这些模式现在一点用处都没有。
  另一件关于大脑的事,就是我们的大脑结构和所有哺乳类(甚至是爬虫类)一致,若我们还活在被动物追杀的野外求生期,大脑固有的行动模式就能发挥功用,但现在,我们面对更复杂的挑战时,这个模式便不适用了。我们称为“杏仁核”(amygdala)的大脑部位,会不停搜寻危险信号,但经常提供错误信息,发出不必要的警告。
  阅读本书之后,你将会更了解“杏仁核”发出的弦外之音,现在我要告诉你的只是其中之一,正如心理学家汉森(Rick Hanson)及神经科学家曼迪尔斯(Rick Mendius)在《探索之心》杂志发表的文章中说道的:“大脑会坚定地搜寻恶兆,当它终于找到负面信息,除了立刻储存外,还会让这些信息容易联结,以便未来需要这些信息时,可以迅速回想起来。相反的,正面的经验(价值百万的时刻除外)经常被储存在大脑标准的记忆区里,每次要联结到这些经验,都得在有意识的状态下,花上十到二十秒的时间。简单地来说,就是一碰到负面经验,大脑就像魔鬼胶一样;而一遇到正面经验,大脑就会像不粘锅。这些大脑内部运转的倾向,使我们眼中的世界陷入负面的漩涡里,让我们的压力与错误的反应能力都节节攀高。”
  在这个变动的时代,我们最不需要的就是,误把眼前发生的事当成海啸,而事实上它只不过是不到五英尺高的小波浪;还有对好事视而不见,眼里只看得见坏事。我们必须明察秋毫,才能成功适应。
  有鉴于此,我们该拿这个大脑倾向如何是好?既然它不适用于变动的时代,那么我们就根本不必听其摆布。想要做不一样的选择,第一步就是要有意识何时我们已陷入了固有的思考模式。此外,我们的大脑还有更多功能,并不仅止于因循守旧思维;我们可以善用其他功能,找到所需的解决之道。
  设想“如果这是第一次”
  贾维尔为了在工作上跳脱旧思维的窠臼,总是一再自问: “如果这是别的公司的新任务,我会怎么做?我会有不同的做法吗?我会注意到自己将哪些事视为理所当然了吗?如果面对一个对此工作一无所知的人,我会如何向他做简报?”
  这些问题有助于他维持创新的观点,并质疑他轻易接受的事。最近,这个自问自答的练习,帮助他想到一个新的销售点子。
  如果这个“假设第一次”的练习对你来说太难了,你可以找组织里的新进人员聊聊。要不也可以找和你处境不同的人谈谈。看看他们和你的认知有何不同。
  改变的真理4
  你的敌人不是改变,而是恐惧
  现在是时候加强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了,如此或许能减少恐惧。
  ——居里夫人
  最近有位女士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让我始终耿耿于怀。珍的园艺事业逐渐走下坡路,她早就开始吃老本,现在存款仅剩500美元。珍的客户打电话告诉珍,说其老公的办公室有个接待员的职位空缺,她觉得珍可以补上这个空缺。“他需要对方立刻上班,”珍对我解释说,“但我正要去休假,并探访几个朋友。所以我告诉她,等我过几周回来后,再看看他是否还缺人。”
  听了她的话,我必须竭力克制我自己才能不对她大喊:“你疯了吗?现在失业率高得不像话,你都已经穷到一文不名了,居然还拒绝送上门的工作选择去休假?”还好我的自制力不错。她既然都做了决定,我的看法也只是徒增她的难过而已。但我没办法把这件事抛诸脑后。她脑子里到底在想些什么?还有,我们可以从这件事得到什么教训?
  当我问珍对于目前的处境有什么感受时,她坦承自己吓坏了。恐惧会引发两种反应:“抗拒”或“逃避”。或者,更准确的说法是,恐惧会引发“对抗”、“逃避”或“呆滞”这三种反应。珍的情况就是“逃避”,避免用有建设性的方法处理眼前的处境。各种形式的否认,都可归为“逃避”的反应。
  但是,“逃避”不是唯一选项。目前我们已知所有动物(包含人类)在感受到极致的恐惧时,都会吓得目瞪口呆,无法行动。举例来说,美国那桩著名的“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枪击案”的幸存者中,至少有一个人表示确实有此体验。此外,我们都知道当股市交易行情跌落谷底,华尔街的交易员眼睁睁看着客户的投资化为乌有时,他们通常都会吓得呆在那里。这种精神恍惚状态会造成一种不幸的自我刺激回馈循环。杏仁核为了响应恐惧而产生的压力荷尔蒙,有时候会更强化恐惧,使得大脑其他部位更难以做出反应。当恐惧升高到一定程度,杏仁核便会切断与大脑其他部位的连结,我们就此会失去所有的理性思考能力。
  科学研究发现,当某人陷入恐惧引发的精神恍惚状态时,你可以藉由大声呼喊与甩他巴掌来唤醒他。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空乘人员要接受训练,练习对人吼叫,只有这样,当空难发生时,他们才能协助乘客迅速逃离飞机。
  在感受到极致恐惧的时候,人们的另一个反应是“对抗”—这也是我个人的“系统设定”。如果我够害怕,愤怒便油然而生,此时的我会开始寻找责诘的对象,怪罪对方害我落到这步田地。至于其他人,像珍,选择的就是“逃避”—或者是真照字面上的意思逃跑了,或者是找件事来做,好避开面对现实的责任。
  那么,了解了这些反应,对你又有什么帮助呢?确实,不是每个人都害怕改变。有些人一看到世界颠三倒四,反而会非常兴奋。他们会大喊:“放马过来吧!”这种反应至少有一部分取决于你是否倾向于创意思考(请见本书177页的章节:“你的内在天赋是什么”)。然而,对我们这些喜欢可预测性与例行公事的人来说,太大的变动会引发强烈恐惧。
  正因如此,认清目前的感受与采取合宜的策略,才会如此重要。
  恐惧缩小了我们的世界,限制了我们的创意思考能力,使我们误以为自己别无选择。恐惧同时使我们远离可能的贵人,妄下断论,以为天要塌下来了。等我们顺着本书探究下去,稍后我将提供几个技巧,好避免或至少减缓恐惧引发的“对抗”、“逃避”、“呆滞”等反应,并提高我们的能力,好让我们接受现实,在改变面前扩展选项,做出必要的调整。
  牢记过去既有的成就
  无论这是你第一次遭遇巨大的变故,还是你曾经面临过类似的挑战,为了帮助你跳脱恐惧的局限,现在请你列出到目前为止,你生命中曾经创下的成就。这份清单将提醒你,现在你也同样有能力接受这个新挑战。不管想到什么都好,全部写下来。
  以下是我的清单:
  我白手起家;20几岁时,我曾经每个月只花300美元度日;过去15年来,我照顾好自己与家人;我曾独自环游世界;我在上千人面前演讲过。
  只要一害怕,你就用既有的成就提醒自己。比方说:“我半工半读,独力负担了大学期间所有费用,还抚养了一个很棒的儿子。这次,我一定也做得到。”
  我知道你一定做得到。我也是那种人—面对改变时不觉得兴奋,反而备感胁迫。但我现在可以高兴地说,过去十几年来,我在接受改变这件事上有很大的进步。事后回顾起来,我觉得都要归功于我能与恐惧和平共处。事实上,我50岁生日时,我创立的柯纳利出版公司前员工做了一张海报送给我,海报名称是“我们向赖恩学到的50件事”,其中最后一项就是:“改变是有建设性的。”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不记得曾经教过他们这件事,但这确实是我努力的目标。
  话说回来,还是让我们面对现实吧—改变不见得永远都有建设性。但是,面对改变,恐惧确实是高难度的挑战。一旦我们学会有效处理恐惧,那么不管眼前的改变再困难,我们都能轻易克服。
  改变的真理5
  改变所引发的情绪反应,是可预测的循环
  改变,代表过去的你已走到终点。你可以回顾过去,但无法回到过去。
  ——罗伯特?海伦格
  “我不相信这种事居然会发生在我身上,”一位执行总监在电话那一头对我说,“他们才刚跟我续约,结果三个月后竟然炒我鱿鱼。我太震惊了。”
  无论你现在面临的是公司组织调整或个人生活上的坏消息,按照专家的说法,意料之外的改变所引发的情绪反应,通常会形成一个可预测的循环。这个情绪循环与“临终关怀之母”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Elisabeth Kübler-Ross)的“临终悲伤五阶段”很相似:否认(“这不可能发生在我身上”),愤怒(“这怎么可以发生在我身上,不公平”),讨价还价(“我愿意付出一切代价,只要别让我经历这些事”),沮丧(“何必努力呢”),接受(“事情就是发生了,而我有能力面对”)。这是因为意料之外的改变,通常代表某种形式的“消逝”。比方说,房屋所有权的“失去”,为人父母或提早退休的梦想“落空”。无论哪一种,都代表你未来的希望“不复存在”。正因如此,法朗士才会说:“所有改变,都有令人忧伤的一面,因为被我们抛在身后的,也曾经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必须先死而后生。”
  无论你正在经历什么事,无论改变对你的意义是什么,你都难免会觉得自己失去了掌控权。我们至少可以这样说:“由于改变来自外在,我们对此刻发生的事无能为力,因此非常不安。”改变专家莎莲娜与布洛克都很了解这个道理。他们在其著作《改革周期》(The Change Cycle)中指出:任何变动都会引发改变的痛苦。人们会伤心、发狂、愤怒、指责、恐惧,陷入深不可测的情绪漩涡里。一如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所总结的,他们将这一连串的反应,描述如下:先是震惊,然后是困难的负面感受,最终是接受与整合。这个过程也许不是迅速的线性进展,你可能会退回之前认为已经过关的阶段;而且,整个过程所花的时间,可能比你预期的还要久。然而,最终当你走完全程,你就会从现实状况中发现新的可能性。
  重要的是,你必须了解,当人们面对意料之外的改变时,自然而然会出现某些特定情绪。即使你一点也不以改变为乐,但如果你能认知到大家其实和你有一样的感受,而且你将会有所进步,便会好受一点。一旦你清楚自己正在经历悲伤的过程,就会对自己仁慈一点。你若骤失至爱,还会全力鞭策自己吗?相反的,你会意识到自己正经历失去的痛苦,进而善待自己。
  针对适应力的研究发现,“改变大师”允许自己如实感受困境带来的痛苦,但不会任由自己沉溺其中。本书“接受改变”的章节内容,能帮助你练习调适情绪,适应新情势。精神科医师沃林在网站“今日心理学”上指出:人们确实有可能同时受创与复原。人类心理的复合程度,足以让这两者并存。
  至于我的客户,那个执行总监后来怎么了?现在已过了好几个月。他已走过“否认”与“愤怒”的阶段,正准备从“讨价还价”和“沮丧”跨越到“接受”;至于新工作,也接到一些对他感兴趣的通知,并开始享受不用再一周工作一百个小时的好处。不久前他还嚷嚷着:“我终于有时间陪女儿,也可以重拾过去五年来放弃的兴趣。”在某种程度上,你也办得到,当你走到改变历程的尽头,同样会发现眼前微光乍现。
  养成“两者都成立”(both/and)的思考习惯
  只要我们尝试“两者都成立”的思考模式,而非凡事都只能“二选一”(either/or),就可能在心情坏到极点的时候继续努力:
  “没错,失去房子让我感觉糟透了;不过,我可以尽量打点租来的房子,让自己住起来舒适一点。”
  “没错,我犯了财务上的错;不过,我还是一个肯负责任的人。”
  让自己同时抱持两种信念—这正是智慧的基石之一—将有助于全然感受我们的情绪,并振作起来。生命—以及我们本身—都太过复杂了,“二选一”的思考模式只会使我们受困在思绪中。所以,一旦你遇到自己认定只有一条路可走的时候,提醒自己挑战看看“两者都成立”的思考模式吧!
  改变的真理6
  你的复原力比你想象的更好
  她从不认为自己是那种处变不惊的人—然而,除非事到临头,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何能耐。生命,是一连串你带给自己的惊喜。
  ——朱迪?皮考特
  “我无能为力!”苏珊眼睁睁看着女儿的大学基金日渐减少,不禁这么哀嚎。我完全可以体会她的感受。思及我过去经历的一连串改变:因为背痛,我必须卧床静养一年,这导致我一蹶不振的破产;我必须处理公司的财务问题。确实有好几次我都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撑过下一秒。但,我现在不也好端端的,你一定也可以。正如哲学家詹姆斯所言:“唯有面临巨大的危机,我们才会明白,自己临机应变的能力比原先预期的还要好。”
  我们都是自己生命的幸存者。虽然改变来得措手不及,你一点都不想要改变,或者你明知就算竭尽全力面对了,仍无法保证未来高枕无忧。(我有个朋友就曾经历两次房屋烧毁的惨事,证明生命一点都不公平。)尽管如此,你现在还是好端端的没事!到目前为止,你都能成功渡过难关,证明往后也将如此,即使有时候你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做。因为你和我一样,都具备复原力。
  根据“美国心理协会”的研究:人类天生具备复原力,以便在遭遇悲剧、创伤、逆境、困境及持续不断的压力时,自我调适。过去普遍认为仅有一些人具备复原力,其他人则欠缺这项能力。然而,针对最近发生的事件(如“9?11”事件及从伊拉克返国的军人状况)的研究显示,复原力其实相当常见。
  不只是专家学者低估了我们的生存能力,连我们自己都不认为我们有这么大的力量。就拿我来说,在我结婚满14年的时候,我的丈夫兼合伙人突然宣告终止我们的关系,这对我来说简直如晴天霹雳。当时我真的以为自己无法渡过情绪上与财务上的难关。但现在我没事了,经过17年,我不仅另起炉灶的事业成功发展,而且再婚之后也十分幸福,如今我深信自己绝对有能力好好照顾自己。
  这就是改变的奇妙之处。有些人无所不用其极地避免改变,怀疑自己没有能力越过改变的关卡。然而,当改变兵临城下,绝大多数的人都能探究自己的潜能,找到内在的力量,系紧鞋带,大步往曙光迈进。
  根据心理学家特德斯基(Richard G. Tedeschi)及卡尔霍恩(Lawrence Calhoun)的研究显示:我们不但可以提升自我能力,克服生命中的挑战—他们称之为“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而且,这么做还有很多好处,包括改善关系,开启生命的新契机,更珍惜生命,更加意识到个人的力量,以及灵性的成长。我得说,这些奖赏还不坏。
  那么,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培养复原力呢?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波南诺(George Bonanno)及其他研究复原力的专家表示,复原力来自于—坚持为自己的际遇赋予意义,深信自己有能力开创好局面,愿意成长,选择以笑容及感恩的心面对一切。
  当我为任何正在改变洪流中挣扎的人(包含我在内)提供咨询时,总会问他们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你能不能从正面解读这件事?这么想能帮助我们赋予意义,并从中成长。为目前际遇赋予意义的能力,正向心理学家称之为“有创意的推论”(creative construing),这项能力有助于我们以正面的方式迈向未来。
  另一个问题是,此时此刻,你生命中或关于你自己,有哪些事令你十分感激?正如一本探讨感恩的书籍作者所言,我常敬畏于感恩带来的力量,不仅能振奋人心,还能使我们专注于人生里依然存在的正面意义、好事与生命本身的健全。
  不久前,我通过信件往来,结识了17岁的小姑娘罗兰。她从八岁开始,前后待过12个寄养家庭。每次搬家,她所有家当就装在一只垃圾袋里。她的年纪就快大到不适用加州的寄养制度,届时不只没地方住,还没钱,没工作。但她依然快乐。这都要归功于她十岁时,与她住在一起的珍妈妈。珍妈妈当时给了罗兰一颗石头,要她随身携带。每次她只要感觉到口袋里的石头,就想到自己还有值得感谢的事。从那之后,无论罗兰搬到哪里,她只要一摸那颗石头,感恩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那个告诉我罗兰故事的人,也寄给我一颗石头,让我随身携带。如果可以的话,我也想马上送你一颗—不只是为了帮助你练习感恩,更希望提醒你,无论生命丢给你什么样的改变,你都可以像罗兰一样安然渡过。
  改变的真理7
  你的未来奠基于永恒不变的基石
  经历过愤怒、失败、野心、愚昧、无聊,你的本质决定你将踏上什么样的道路。
  ——沃尔特?惠特曼
  组织管理顾问霍尔曼(Tom Heuerman)曾公开发表过自己从戒酒中领悟到的经验,因此对于改变,无论从商业角度或个人观点来看,他都略知一二。最近他就“可持续性发展的组织质量”这一议题写道:他们“持续适应外在环境……此外,当随着时间的流逝,周遭其他的事情不断发生变化时,他们仍然有自己的核心目标(他们为什么存在)及价值观(指导原则),而这正是促使组织发展与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重要的是,上面提到的这个原则不仅适用于组织管理,也同样适用于个人。而本书所探讨的“适应力”,也是以上面提到的这种稳定因素为基石的。
  或许“基石”并不是唯一贴切的比喻。生物学家非常清楚,一个生命系统的特质之一,就是它能在不失完整性的前提下,响应并适应改变。以细胞为例,它具有半渗透的薄膜,能让物质流动、随意进出,同时又保有细胞本身的完整性。
  你也一样,有一个“你”是永恒不变的,这正是沃尔特?惠特曼所说的“你的本质”。无论你如何应变,你的核心本质终究不会改变。若你能清楚辨别你的“本质”与“行为”两者之间的差异,就会更了解我的意思。为了适应,你的行为或许需要改变,但你身为人的本质却始终如一。
  在改变过程中,与本质保持连结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你的本质适用于任何情境。除此之外,我从同事朵娜那里得知,所谓“你的本质”,共涵盖四大要素:你热爱做的事;你一直以来擅长的独特思考模式;对你意义重大的事;能激发你最大潜力的环境。这四大要素结合起来,便形成了你的“目的感”。你如何呈现这四大要素,将它们用在何处,以及你对它们的了解程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发展与改变。然而,其本质始终如一,不会改变,一如心跳声的节奏一样安稳。因此,就像卡巴金(Jon Kabat-Zinn)博士的名言,无论你身在何方,去向何处,都要把自己带回当下。
  就拿我来说。当我决定离开出版业时,我的作者朵娜邀请我加入她的顾问公司。我因此必须学习很多新技能,比方说带领团队、焦点团体访谈的原则……这些都是这家公司的基本工作内容。但我身上未曾改变的是:
  我对阅读、写作、访谈与思考的热爱;
  我兼具的分析能力及促进人们成长的能力;
  我对人们有能力改变的相信;
  无论是需要独立工作,或是与人合作,我都会全力以赴。
  这些都是我身为编辑和独立出版社的经营者,所带给作者及员工的“本质”。如今,我只不过是把它们用在新的方向上。
  当然你也可以这么做。当你面临生活上的改变时,谨记你的热情所在、独特的思考方式、价值观及激发你最大潜力的环境。在“扩展你的选项”单元中,你将有机会感受到这四大要素。无论遭遇任何改变,你都可以依靠这四大要素。(请见本书第173页的章节:“没带指南针,就别去野外冒险”。)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为何这四大要素如此重要。朵娜常常跟我们提起她外婆的故事。有一次,当我的生活出现巨大变故,我因此对自己的能力完全丧失信心时,她给我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她外婆是居住在俄罗斯村庄的犹太人,在过去一整个世纪里,哥萨克人不时如一阵风似的来袭,毁掉村庄里每户犹太人的房子。年老的外婆说道: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躲好,直到他们离开才出来,然后从瓦砾堆中翻拣出完整的砖块,重建家园。
  而我们的热情所在、天赋才能、价值观及偏好的环境,就是我们用来重建的完整砖块。
  ……
展开
目录
第一部 别怀疑,你活在坏世界……
第二部 关于改变的七大真理
改变的真理1 其实,你只能依靠改变
改变的真理2 这不是针对你个人
改变的真理3 你的思考并非永远有益
改变的真理4 你的敌人不是改变,而是恐惧
改变的真理5 改变所引发的情绪反应,是可预测的循环
改变的真理6 你的复原力比你想象的更好
改变的真理7 你的未来奠基于永恒不变的基石
第三部 不怕改变的人会怎么行动?
适应改变的第1步 接受
像新闻记者一样搜集信息
你还需要哪些信息?
真相会带来自由(或至少带来行动)
如果你看见了,那就是你的问题
要怎么把坏事变好事?
要忧虑,也要忧虑得法
这件事引发的核心议题是什么?
与恐惧共处
发出求救信号
承认你像无头苍蝇一样乱转
咒骂或发牢骚不要紧,但要适可而止
适时运用3C诀窍
审慎选择你所关注的焦点
只要记得每个人都会走坏运,就不会感到羞愧了
别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指责上
懊悔得法
体验宽恕带来的慰藉
写下当天遇到的三件好事
培养自我觉知
准备好迎接奇迹
在改变中寻找礼物
适应改变的第2步 扩展你的选项
哪些事有助于扩展你的思考?
该如何改变你的“自我概念”?
向外寻求信息
分散你的赌注
杀死你自己的小甜心
开发你的内在资源
还有哪些资源可运用?
效法美洲原住民
休息是为了走更长远的路
没带指南针,就别去野外冒险
你的内在天赋是什么?
重新检验你的优先级
预想人生的下一章
你需要谁在身边?
好好看路,别老盯着坑洞瞧
适应改变的第3步 采取行动
创造一个关于可能性的故事
增加你的希望账户存款
希望不等于计划
同时在空中抛接好几颗球
周详考虑所有连带影响
只要做一件事
预备 发射 瞄准
评估是必备的过程
如果你不扩展能力,很可能会错失机会
做好你必须做的事
建立你的个人品牌
拓展人脉关系
加入“改变大师”圈
用激励人心的箴言,让你打起精神
境况窘迫时,只看到好的一面
让境遇打开你的心房
适应改变的第4步 生存的赢家总在学
终身学习
反思你的学习成果
第四部 让你在突然改变中适应的好方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