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有个官员叫赵颜。他从一位朋友手里得到一个布屏风,上面画着一个女人,这个女人异常美丽。
赵颜看到屏风里的女人,非常希望能够得到她,不禁感叹说:“可惜世上没有这样的女人,她要是能活过来,我一定娶她为妻!”
赵颜的朋友看他如此地痴迷,就告诉他说:“你的愿望不难实现。她叫真真,你昼夜不停叫她的名字一百天,她就会答应你。她一答应,你就用百家彩灰酒灌她,准保她能像真人一样活过来。”
痴迷的赵颜果真按照朋友的话去做了,画中的女人也果真从屏风上走了出来。
上面的两个故事都是传说,但它却指引人们从中发现了一个现象——暗示对人的精神有着强大的作用。
也有人将皮格马利翁效应翻译为“毕马龙效应”或者“比马龙效应”。它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的,亦称“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
1968年,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来到美国的一所小学,开始了研究和试验。
他们让学校的校长把三位教师叫进办公室,然后让校长对教师说:“根据你们过去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优秀的老师。因此,我们特意挑选了100名全校最聪明的学生组成三个班让你们教。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其他孩子都高,希望你们能让这些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位老师都高兴地表示一定尽力。
校长又叮嘱他们,虽然这些孩子都很聪明,但是对待他们要像对待其他孩子一样,不要让孩子或孩子的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老师们都答应了。
8个月后,两位学者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复试,结果名单上的学生成绩都有了显著进步,而且情感、性格更为开朗,求知欲望强,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关系也特别融洽。
这时,校长告诉了老师们真相:这些学生并不是刻意选出的最优秀的学生,只不过是随机抽取的最普通的学生。老师们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状况,于是他们都认为自己的教学水平确实高。这时校长又告诉了他们另一个真相,那就是,他们也不是被特意挑选出的全校最优秀的教师,不过是随机抽取的普通老师罢了。
这个试验让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对他们的发现更加肯定。他们认为,每一个孩子都可能成为非凡的天才,一个孩子能不能成为天才,取决于家长和老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一样爱他、期望他、教育他。
实际上,这个效应不仅仅对于学生有效,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效。因为这个效应的本质是在揭示暗示的作用,而暗示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每个人都会不同程度地接受别人或者自己的暗示,会对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讲的话非常信任,而这样的一个人对你的评价或许会直接影响到你的价值观念。
进一步而言,自信就是自己对自己最有效的暗示,正如皮格马利翁效应所总结出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关键是看你自己怎么看待你自己。如果你充满自信,认为自己行,那么你一定行;如果你没有自信,认为自己不行,那么你一定不行。
暗示是一种神奇的力量,但它既不是迷信,也不是特异功能,它是人们心理作用的结果。一个人只要反复对自己说同一句话,不管这一句话真假对错,最后他都会相信,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这就像谎言说了千遍会成为真理一样。如果一个人不断地接受“。你行”这样的赔示,即使这是一句谎言,但是长久之后,“你行”的念头也会在他心里扎根,让他备受鼓舞。如果一个人不断地接受“你不行”的暗示,即使这是一句谎言,长久之后,他也会觉得自己确实不行。
你也许有过这样的经历,本来自己精心打扮了一番,穿了一件自认为很漂亮的衣服去上班,但结果好几个同事都说不好看。当第一个同事说的时候,你可能还觉得只是她的个人看法,但是说的人多了,你可能就真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力和审美眼光了。于是下班之后,你回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衣服换下来,并且决心再也不穿它去上班了。
这就是暗示在起作用。
暗示往往会使接受暗示的人不自觉地按照他人指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某种意见或信念。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的行动是受精神支配的,你所做的事情是由人格中的“自我”在综合了个人需要和环境限制之后做出的。“自我”比较强的人,我们称为“有主见”.“自我”比较弱的人,我们称为“没有主见”,或者“缺少主见”。但是,人不是神,没有万能的“自我”,更没有完美的“自我”。也就是说,再有“主见”的人也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就像上面说的,谎言说了千遍,人们就会认其为真理。只是缺少主见的人更容易受到暗示的左右,有主见的人需要更多暗示才能使其改变罢了。
琳达在一家外贸公司工作三年了,虽然她是外贸专业院校毕业的高才生,但是她在公司却一直业绩平平。原因是她一直以来都没有工作热情,因为不管她做得有多好,她的上司都会指责她,甚至给她泼冷水。
……
展开